学问政治,荷圣朝眷遇维隆,定国计于仓皇,正人心于末路,比岁来事变迭乘,臣力已殚、臣年已老;
下吏寒儒,皆我公帡幪所隶,溯先民之矩矱,遗后进之追思,从此日泰山失仰,斯文谁属、斯世谁归。
【译文】
学问和政治,受到圣朝的厚爱和重视,在仓皇之中制定国家的政策,端正人心在衰败的末路,这几年来事变接连不断,我已经竭尽全力、我年已老;
被贬为下级官吏的寒儒,都是我公的庇护所隶,追溯先民的法度,怀念后进的遗志,从此日泰山失仰,斯文谁属、斯世谁归。
【赏析】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洋务派官员,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工业。这首诗就是作者对张之洞的赞颂之作。
首联写张之洞学问和政术之高超。“学问政治”,说明张之洞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荷圣朝眷遇维隆”说明张之洞得到皇帝的宠信。“定国计于仓皇”说明张之洞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排忧解难。
颔联写张之洞的功绩。“正人心于末路”、“比岁来事变迭乘”,说明张之洞在国家混乱时期,能够端正人心,安定社会。
颈联写张之洞对后人的嘱托。“臣力已殚、臣年已老”,说明张之洞已经尽了自己的力量,而自己的年龄也已大矣。“下吏寒儒,皆我公帡幪所隶”,意思是说,所有的下级官吏和贫寒的读书人,都是张之洞保护和照顾的对象。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张之洞恩德的感恩戴德之情。“溯先民之矩矱”意思是说,我们要继承先民的优秀传统;“遗后进之追思”意思是说,我们要继承前辈们的遗愿。
尾联写张之洞对国家的担忧。“从此日泰山失仰”意味着国家的前途堪忧,而“斯文谁属、斯世谁归”则表明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这首诗是诗人对张之洞的赞美和悼念之情。诗人通过对张之洞的赞扬,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心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