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优于德,复优于才,数百卷著述长存,辨析独摅真见解;
宁失之厚,不失之薄,七十载衷情若揭,欷歔空忆古衣冠。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主题及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内容、主旨和情感的题目,是诗文的基础题型。答题时注意先通读全诗,了解诗意,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回到诗中,找到相关的诗句,再进行具体的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言表达上的简明与连贯性。
“既优于德,复优于才,数百卷著述长存”,诗人首先肯定了郭嵩焘的品行和才能,称赞他的学识丰富,著作流传久远。这里的“德、才”指的是品德和才能,“百余卷”指的是郭嵩焘的著作。“辨析独摅真见解”中的“辨析”指研究分析,“独摅真见解”指独自阐发真知灼见。
“宁失之厚,不失之薄”,诗人表示赞同,强调郭嵩焘为人正直,不偏颇、不轻薄。这里的“宁失”“不失”指“宁可失去厚道也不愿失去真诚”。
“七十载衷情若揭,欷歔空忆古衣冠”,诗人用“七十载”概括郭嵩焘一生,表达了对其深厚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答案】
译文
你既以道德著称,又因才华出众,你的众多著作流传于世,你的真知灼见被人们所理解;
你宁愿失去厚道,也不失去真诚,你七十年的人生如同揭开的衣襟一样坦荡。
赏析
此联赞郭嵩焘德行兼备,才学高超,其著作流传至今。“既优于德,复优于才,数百卷著述长存”,首句连提两个“优于”,表现对郭嵩焘的极高评价;“辨析独摅真见解”,突出郭嵩焘的学术地位,他不仅学问渊博,而且见识独到,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宁失之厚,不失之薄”,第二句用反问的方式点出郭嵩焘为人处世的原则。“宁失”即宁愿失去一些什么,而“不失”则是指坚守住自己的信念和原则。郭嵩焘一生坦荡磊落,从不偏颇,不轻薄,这正是他人格魅力所在。
末两句是对郭嵩焘人生经历的概括。“七十载衷情若揭”形象地描绘了郭嵩焘七十年的坎坷经历,“七十载”是时间的积累,“衷情若揭”则是内心情感的袒露,表现出郭嵩焘坦荡胸怀和高尚品质。这既是对郭嵩焘一生的总结,又寄托了人们对他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