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陶渊明,后有陶隐居,斯人乃生六季馀。
桃源茫茫不知路,只惜先生此山住。
道人指点白石坛,古屋裂地生琅玕。
心知至人本无迹,尚厌碑碣污名山。
丹砂茯苓此闲足,何必联翩至皇屋。
山中章奏达帝阍,非吏非隐胡纷纭。
当时丑木变草肃,宰相己受前朝恩。
君不见大茅仙人亦殊苦,上界今犹列官府。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陶隐居的诗。陶隐居是陶渊明的后代,他生活在六朝时期,是一个隐士。诗人通过描绘陶隐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表达了对陶隐居的赞美之情。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前有陶渊明,后有陶隐居,斯人乃生六季馀。
这里的“六季”是指东晋、宋、齐、梁、陈这五个朝代。诗人在这里强调陶隐居生活在这些朝代之后,他是一个时代的代表。

桃源茫茫不知路,只惜先生此山住。
桃源是一个传说中的地方,诗人用“茫茫”来形容这个地方无边无际,不知道如何找到出口。而陶隐居选择在这里居住,表明他对这个地方的喜爱和向往。

道人指点白石坛,古屋裂地生琅玕。
这里的“道人”可能是指陶隐居的师傅或者朋友,他们指点陶隐居在白石坛上修行。而古屋裂地生琅玕,则形容陶隐居的修行场所非常独特,环境优美。

心知至人本无迹,尚厌碑碣污名山。
这句话表达了陶隐居对于世俗功名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至人应该不受世俗名利的影响,因此他讨厌那些碑碣污损了名山。

丹砂茯苓此闲足,何必联翩至皇屋。
丹砂和茯苓都是中药材,这里用它们来比喻陶隐居的生活状态。他不需要追求富贵荣华,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而“何必联翩至皇屋”则表示陶隐居不需要追求权力地位,他已经得到了他所追求的东西。

山中章奏达帝阍,非吏非隐胡纷纭。
这句话描述了陶隐居在山上处理政务的情况。他既不像官吏那样拘泥于形式,也不像隐士那样逃避现实。他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各种事务,使得事情能够顺利进行。

当时丑木变草肃,宰相己受前朝恩。
这句话反映了陶隐居对历史变迁的态度。他认为历史是循环往复的,现在的宰相曾经受过前朝皇帝的恩惠。而陶隐居则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历史的局限,不再受到过去的影响。

君不见大茅仙人亦殊苦,上界今犹列官府。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陶隐居的敬仰之情。他认为陶隐居是一个非常辛苦的人,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被世俗所动摇。而大茅仙人也是一个值得敬仰的人物,他的修行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困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