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壮岁登龙门,直过中年探禹穴。
中间作宦苦羁束,日月真如电光掣。
龙门壮哉比大文,禹穴秀绝如诗人。
朅来谒庙有神助,雨脚收尽开朝暾。
阳明之洞临绝壁,正对香炉一峰碧。
游人不识孙皓碑,误向石船呼窆石。
会稽之刻久失真,梅梁改易新橑棼。
闽人题碣最诬罔,青乌之说迁古坟。
向平好游寻宿诺,杖策更须穷五岳。
君不见虞巡那得至衡山,我欲题名上南霍。
《题吴君为予画江湖负米图六帧 其四 禹穴探奇》
我曾壮岁登龙门,直过中年探禹穴。“我曾壮岁登龙门”描绘了诗人年轻时候的志气与抱负,意指年轻时便立志攀登人生高峰,勇往直前。而“直过中年探禹穴”则反映了诗人在中年时期仍然保持着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勇气,如同对古代大文豪苏轼的仰慕之情,表达了他对于知识与文化的渴望和尊敬。
中间作宦苦羁束,日月真如电光掣。“中间作宦苦羁束”意味着诗人在官场中遭受束缚和困扰,体现了官场生活的艰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由的追求和向往。“日月真如电光掣”则形容时间的流逝如同闪电一样迅速,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时间的宝贵。
龙门壮哉比大文,禹穴秀绝如诗人。“龙门壮哉比大文”将龙门比喻为壮丽的文学作品,赞美其雄浑壮观,展现了诗人对于文学艺术的崇高敬意。“禹穴秀绝如诗人”则是对古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赞颂,认为他的才华和作品堪比大文,同样展示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朅来谒庙有神助,雨脚收尽开朝暾。“朅来谒庙有神助”描述了诗人前往古代庙宇祈求神灵保佑的情景,展现了他的虔诚与信仰。“雨脚收尽开朝暾”则描绘了天气转晴后的清晨景象,象征着希望和新生,也暗示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奋斗终将迎来光明。
阳明之洞临绝壁,正对香炉一峰碧。“阳明之洞临绝壁”指的是阳明洞的险峻和美丽,给人以震撼和敬畏。“正对香炉一峰碧”则形象地描绘了香炉峰的秀丽景色,给人一种宁静和愉悦的感觉,同时也寓意着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宁静。
游人不识孙皓碑,误向石船呼窆石。“游人不识孙皓碑”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无知和遗憾,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历史文化遗产。“误向石船呼窆石”则是一种幽默的说法,通过误认石船为墓碑的情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会稽之刻久失真,梅梁改易新橑棼。“会稽之刻久失真”指出会稽山刻经文的古迹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梅梁改易新橑棼”则描述了梅梁上的建筑因为岁月变迁而发生的变化,虽然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依然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闽人题碣最诬罔,青乌之说迁古坟。“闽人题碣最诬罔”讽刺了福建地区一些人迷信无据的现象,他们随意篡改和破坏古迹的行为令人不齿。“青乌之说迁古坟”则借用道教术语青乌星来描述这种迷信行为,暗示这些说法是无稽之谈,只会误导后人。
向平好游寻宿诺,杖策更须穷五岳。“向平好游寻宿诺”描绘了向平这位古人热爱游历、寻访古迹的性格特点。“杖策更须穷五岳”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探寻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的执着追求,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持前行。
君不见虞巡那得至衡山,我欲题名上南霍。“君不见虞巡那得至衡山”以虞巡为例,说明有些人虽心怀壮志却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欲题名上南霍”则表达了诗人想要留下自己的名字和事迹,成为后人敬仰的对象。
这首诗通过对禹穴探奇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深深敬意,同时通过对比不同时代、地域的人们对于同一景点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现象的多元性。诗中的典故和比喻丰富多样,既有对历史人物的引用,也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既有对现实社会的反映,也有对未来理想的展望。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喜爱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