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香柚树,儿抱书来塾师处。
阿母视儿衣,老妪问儿饥。
儿就大母牵裾嬉,大母劝儿书再续。
一钱买豆十回读,书声纺声灯一粟,邻鸡欲鸣更漏促。
父归识父儿九龄,背诵文选留宾听。

【注释】

乌夜啼:即《乌夜啼》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一首五言绝句。香柚树:指种植柚子的树木。“乌”是黑色的乌鸦,此处用来形容夜晚的黑暗。

抱书来塾师处:儿子抱着书来找老师学习。

老妪:年老的妇女。

牵裾:拉着衣襟。古代儿童入学时,母亲牵着孩子的衣服角,让他坐在自己的膝盖上。

一钱买豆十回读:一文钱可以买十斤豆子,儿子反复诵读。

纺声:纺车的声音。

识父九龄:认识父亲九岁了。

文选:即《文选》,魏文帝曹丕编选的一部文学作品集。留宾听:让客人听了他的背诵。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张祜的作品,全诗四句,每一句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尊重,以及他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

首句“乌夜啼香柚树”,描绘出一个宁静的夜晚,树上的柚子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让人感到宁静而温馨。接着以“儿抱书来塾师处”为转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儿子抱着书来到学堂里向老师请教,表现出他对学习的渴望和尊敬。

第二句“阿母视儿衣”,则描绘了一幅温馨的家庭场景:母亲看着儿子的衣服,关心地询问他是否穿暖了。这句诗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照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儿童的保护意识。

第三句“老妪问儿饥”,“老妪”则是指母亲。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慈祥的母亲,她关心着孩子的饥饿问题,并给予他安慰和关怀。这句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

第四句“就大母牵裾嬉”,则描绘了一个充满欢乐的场景:儿子跟随母亲的牵引,与她一起嬉戏,展现出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这句诗表达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亲情的美好。

第五句“一钱买豆十回读”,则描绘了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画面:一文钱可以买十斤豆子,而儿子却反复诵读这些书籍,表现出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这句诗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的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教育的推崇。

最后一句“邻鸡欲鸣更漏促”,则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当邻居的公鸡已经打鸣,时间也过得很快,这反映了作者对时间的珍惜和对生活的态度。同时,这句话也传达出一个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描绘家庭生活和学生求学的场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同时,它也传达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和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