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途走山腰,一径入地腹。
华阳已参阻,玉柱复洄洑。
兹游稍通人,所历亦娱目。
奇峰讶孤竖,密理看斜矗。
冬温蒸厚地,溜响滴虚谷。
初惊石粼粼,始见沙漉漉。
扪踪走妖怪,穴窍散蝙蝠。
垂乳甘可餐,流膏滑难触。
心疑转仙径,旷荡见平陆。
居氓杂羲皇,村舍散花竹。
道人见才讶,谓此足蛇蝮。
微微湿氛腥,惨惨毒雾蓄。
朋行勇蹴踏,我兴耻瑟缩。
惜哉万丈窟,不继一寸烛。
山灵厌搜览,居客怪劖斸。
莫附𣏌人忧,将贻谢公辱。
【注释】
1 游茅山偕洪大:游历茅山时,与洪大同行。
2 四首:此诗为第四首。
3 其三:本篇是第三首,即《入蓬壶洞》。
4 一途走山腰,一径入地腹:一条道路通往山腰,一条小径深入地腹。
5 华阳:指华山。参阻:险峻难通。
6 玉柱:指石笋。洄洑:回旋流泻。
7 兹游稍通人,所历亦娱目:这次游览稍稍接近了人间,所见也令人愉快。兹:这。
8 奇峰讶孤竖,密理看斜矗:奇异的山峰令人感到它们像一根根孤独的竖立着,而那些密集的岩层又像是一排排倾斜矗立着。
9 冬温蒸厚地,溜响滴虚谷:冬天的热气蒸腾在厚重的大地之上,流水声在空空的山谷中回荡。
10 初惊石粼粼,始见沙漉漉:开始时,我吃惊于石头的光滑闪亮,后来才发现沙子的湿润。
11 扪踪走妖怪,穴窍散蝙蝠:摸着足迹,走着去,看到洞穴里的怪物和蝙蝠。
12 垂乳甘可餐,流膏滑难触:垂下来的乳汁甘甜可口,流淌的浆液滑腻难以接触。
13 心疑转仙径,旷荡见平陆:心里疑惑,是不是走进了仙境之路,开阔的视野看到了平坦的陆地。
14 居氓杂羲皇,村舍散花竹: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有的像古代的圣人那样贤明;村庄里散布着花树竹丛。
15 道人见才讶,谓此足蛇蝮:道士见到我的才能后感到诧异,认为我足以抵挡蛇和蝮虫。
16 微微湿氛腥,惨惨毒雾蓄:微风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毒雾聚集着令人恐惧的瘴气。
17 朋行勇蹴踏,我兴耻瑟缩:同伴们勇敢地踏过,而我却因羞耻而退缩不前。
18 惜哉万丈窟,不继一寸烛:可惜啊这座高万丈的石窟,不能延续那点微弱的蜡烛之光。
19 山灵厌搜览,居客怪劖斸:山神厌烦搜寻和挖掘,居民感到奇怪和厌恶。
20 莫附𣏌人忧,将贻谢公辱:千万不要依附在车辕上让人担忧,否则将会遭到谢玄的羞辱。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作。作者与友人游至茅山之蓬壶洞口,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全诗分四段:第一段写入山门后的第一印象,第二段写进洞后的所见所感,第三段写洞中所见之景和所遇之人,第四段则写归途中的感受和对朋友的嘱托。
开头二句说入山门后所见景象:“一途走山腰,一径入地腹。”这是说进入山门后,有一条路通向山腰,另有一条小路直通地下。“一途”、“一径”,写出了山路曲折、幽深。“走”和“入”两个动作,生动地描绘了游人进入山林时的情态。“华阳”、“玉柱”都是形容山洞的高大雄伟,形象地写出了洞中景色的奇特。“已参阻”、“复洄洑”,说明洞中曲折幽深、迂回盘旋的复杂情况。“兹游”、“所历”两处,点出了作者此行的目的和经历。作者以游人的眼来看待眼前的景观,所以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下面四句写游洞中的所见所闻。“奇峰讶孤竖”四句写游者所见:那些峥嵘突兀的山峰,使人感到它们像一根根孤独的竖立着;而那些密集的岩层则又像是一排排倾斜矗立着。“冬温”两句写洞中气候寒冷,但水气蒸腾,声音回荡:“始惊”、“始见”两处突出了游者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游者对洞中景物的惊异之情。“扪踪”两句进一步写洞中的景象:摸着足迹前进,看到洞穴中的怪物和蝙蝠。这里,“扪踪”二字用得极为传神,表现了游者的好奇心理和勇气。
接下来六句写游洞中所见之景:“垂乳甘可餐”,是对洞中珍奇美味的赞美;“流膏滑难触”,则是对洞中奇石的一种夸张描写。这两处都写出了洞中景物的独特之处,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最后两句是游者的内心独白:“心疑转仙径,旷荡见平陆”,意思是说心中怀疑是否进入了仙境之路,但放眼望去,却是一片开阔平坦的土地。这里既写了自己的惊叹和欣喜,也表现了游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最后六句,写归途中的感受。前面五句,分别从不同方面表达了游者的心情。“居氓”两句写当地百姓对游者的敬畏之情;“道人”两句则写道士对他的惊讶之意。最后两句则写归途中的感受:由于游洞时曾遭惊险和羞惭,所以此刻不敢独自前行;而朋友则安慰他不必为此忧虑,并告诫他不要给谢玄等小人留下话柄。
可以看出诗人游山时的心情是复杂多端的。他既有被奇伟景色所吸引、陶醉之感;也有对险恶环境所生出的畏惧之心;还有对自然风光所生的赞美之情。而所有这些感受都通过诗人的观察、想象和抒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特别是最后两句,既表现了诗人的豪迈精神,也反映了他的谦逊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