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都厕困刘安,鸡犬升霄仰面看。
未惯高寒仍倨傲,莫贪圭组作仙官。

诗句原文

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弦。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飞泉。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1. 诗句解读
  • 翡翠戏兰苕:这里的“翡翠”指的是色彩鲜艳的翠鸟,而“兰苕”则是一种兰花。这两句描述的是翠鸟与兰花之间的嬉戏,通过“戏”字传达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 容色更相鲜:这句强调了翠鸟与兰花之间色彩的互补,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和鲜明。
  • 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描述了高大的树木被绿色的藤萝覆盖,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这里的“蒙笼”形容植物繁茂、遮盖的景象。
  • 其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弦:这里的“冥寂士”指的是在自然中寻求心灵宁静的人,他们静静地吹奏着琴弦,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飞泉:通过“凌霄外”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而“嚼蕊挹飞泉”则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让人联想到自然界中的清新之气。
  • 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这两句通过“赤松”、“鸿”和“紫烟”构建了一个超凡脱俗的画面,展现了一种追求自由和超然物外的精神。
  • 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这里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两位仙人的形象,左手持袖、右手拍打肩膀,形象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1. 译文注释
  • 翡翠在兰花间嬉戏,它们的容颜更加艳丽。
  • 绿色的藤蔓缠绕在高高的树林中,仿佛将整座山都遮住了。在这幽深的自然中,有位冥寂的士人正在静静地吹拂着琴弦。
  • 他尽情地享受着高空之外的自由,品尝着花蕊中清新的泉水。
  • 远处的高山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赤松树,它们伫立在飘渺的紫烟雾中。
  • 左手持袖子,右手击打肩膀,仿佛与仙人共舞。
  1. 赏析
  • 本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自然美的神秘世界。诗人通过对花草树木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 诗中提到的各种元素(如翡翠、兰花、绿萝、赤松等),不仅增添了画面的色彩和层次感,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追求。
  1. 写作背景
  • 《游仙诗十九首》是魏晋时期郭璞创作的一组游仙诗,共十九首。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郭璞通过描绘仙境中的美景和奇遇,寄托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此组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寄情于山水之间,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的慰藉。因此,郭璞的游仙诗也成为了那个时代文化现象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追求。
  1. 关键词解释
  • 游仙:指的是诗人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仙境的向往和追求。
  • 其三:这是郭璞所写诗歌中的一首,是这组诗的第三首。
  • 翡翠:一种美丽的鸟类,羽毛通常呈绿色,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人。
  • 兰花:一种香气四溢的花卉,常被用来象征高洁的品质或美好的爱情。
  • 冥寂士:指那些隐居山林、超脱尘世纷扰的人物,他们常常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 清弦:指琴弦发出的声音,常用来比喻音乐或艺术的美。
  • 凌霄外:意指超越世俗的境界,达到高处或高处的目标。
  • 飞泉:指从高处喷涌而出的水流,常被用来比喻清新自然的景致或情感。
  1. 创作背景
  • 《游仙诗十九首·其三》是郭璞在魏晋时期创作的一首游仙诗。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在寻找精神上的寄托。游仙诗作为一种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喜爱。
  • 郭璞作为当时的著名文学家,他的游仙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通过对仙境的描绘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郭璞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
  1. 历史影响
  • 《游仙诗十九首·其三》作为魏晋时期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研究魏晋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文献。
  •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思考空间。同时,它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