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峰巅钟响迟,暮云遮隐又多时。
云来云去无心者,入定山僧可得知。
诗句释义:野寺峰巅钟响迟,暮云遮隐又多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自然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幽静深远的意境之中。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此诗:
- 诗句解读:
- “野寺峰巅钟响迟”:野寺指的是位于山间、远离城市喧嚣的寺庙。峰巅则是指山峰的最高点,通常与寺庙相连。钟声在寂静的山林中回荡,却显得格外迟滞,可能是因为山势险峻或云雾缭绕的缘故。
- “暮云遮隐又多时”:此处描绘了傍晚时分,天空中的云彩遮蔽了视线,使得原本清晰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这种景象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无常。又多时则暗示着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可能是一天中的某个时段。
- 译文解析:
- “野寺峰巅钟响迟”:在山间野寺的峰顶,钟声迟迟不响。
- “暮云遮隐又多时”:傍晚的云彩遮挡了视线,持续了很长时间。
- 关键词解释:
- 山寺(“野寺”):通常指远离城市的小规模寺庙。
- 峰巅(“峰巅”):山峰的最高部分,常常是观景的好地方。
- 钟:佛教常用的法器,用以报时和提醒信徒。
- 暮云:傍晚时分聚集的云彩,常被用来象征变幻莫测的天气或人生境遇。
- 无心者:形容对周围环境变化毫无察觉的人或事。
- 入定:佛教修行术语,意为进入一种集中精神的状态。
- 赏析讨论:
- 诗人通过对野寺峰巅的自然景观和钟声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和沉思。
- 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感悟。
- 文化背景:
- 《栖霞道中四首》是清末近现代初文人夏孙桐的作品,体现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美和禅宗思想的崇尚。
-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此类题材常见于描绘山水、表达禅意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追求心灵平静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 艺术特色:
- 诗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意象,如“暮云遮隐”和“无心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 结构上,采用了对仗工整的五言律诗形式,使得诗歌既保持了严谨的格律,又不乏灵动的变化。
- 创作背景:
- 该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游历栖霞山的经历有关,栖霞山位于南京附近,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之一。
- 作者在此地游览时,被山间的自然美景所吸引,从而产生了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首表达内心感受的诗作。
- 历史影响:
- 《栖霞道中四首》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 诗中流露出的对自然和人生的哲思,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文本之一。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人引导读者走进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体验生活的真谛和内心的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