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缣世守拜经楼,凭吊名园句并留。
为底披图人易感,沧桑剩影在心头。
【解析】
(1)“残缣世守拜经楼”一句,是说在拜经楼中保存着一幅残破的绢画。残缣,指旧画的丝缕,喻指旧时名贵之物。
(2)“凭吊名园句并留”一句,是说凭吊着名园中的景物而把诗句留在了那里。凭吊,凭藉游览。
(3)“为底披图人易感”一句,意思是:到底是谁在欣赏这幅画,使人容易产生感触呢?底,指谁。
(4)“沧桑剩影在心头”一句,意思是:这幅画上还存留着沧海桑田的影子,它仍然留在人们的心中。
【答案】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幅旧时的写生画。诗人凭吊名园,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题咏之作。全诗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
译文
旧时名贵之物如今被保存在拜经楼中,凭吊着名园中的景物而把诗句留在了那里。究竟是谁在欣赏这幅画,使人们容易产生感触呢?这幅画上还存留着沧海桑田的影子,它仍然留在人们的心中。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苏州拜访友人傅沅叔时所作的《为傅沅叔题徐湘蘋水墨写生册四首》之三。诗前半写旧物,后半抒今怀。
诗人来到苏州,拜访友人傅沅叔,这是诗的前半部分。诗一开始即以“残缣”两字起头,点明写生的本意。残缣,即指画上的丝缕。在这里,诗人用“残缣世守”这一形象的词语,将旧日名贵之物的珍贵与今日的冷落对比鲜明地展现出来,从而唤起读者对历史的思索。接着,诗人又以“凭吊名园句并留”两句承启。这里,“凭吊”一词,既表达了诗人对名园美景的无限怀念之情;又暗示了他对名园中的古迹和遗迹的深深眷恋之意。
“为底披图人易感”,这一句是诗人在凭吊名园的同时,对那些赏心悦目的名园景色和名园中的人物进行了一番审视。诗人认为,无论是那些赏心悦目的名园景色,还是那些名园中的人物,都是值得珍惜的。然而由于时光的流转、时代的更替,这些美好的景物和人物都已经不复存在了。于是,诗人不禁发出了:“沧海桑田剩影在心头”的感叹。这一句是诗的后半部分。这里的“沧海”与“桑田”原是道家语。《庄子•天下篇》云:“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周遍三万里,合方员万七千八百里。”《列子•汤问》亦说:“东海之帝,名曰倏,海神也。……北海之帝,名曰忽,海神也。”后人常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的变迁。《左传•昭公十六年》曾记载过:“有鶠在机左者,曰‘鶠其飞矣’,睨而视之,曰‘吾惊鸟也”。这里的“惊鸟”就是“惊骇鸟雀”的意思。《战国策•齐策一》则说:“昔者桀之时,有寒灰之民者,偏枯无服也,昼拾榆栗,暮坠长冰,藂若槁木,死若槁草。”这里的“藂若槁木”就是指的草木皆枯而死。“惊鸟”和“藂若槁木”都表明了万物的凋敝和衰微。
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沧海桑田的景象依然存在在人们的心头。这里的“沧海”和“桑田”,既是对名园景色的描绘,又是对历史兴亡的概括。诗人在感叹之余,不禁发出“沧海桑田剩影在心头”的慨叹。
诗人通过题咏旧物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借凭吊名园来寄托自己对历史的思索。诗的语言凝练含蓄,感情真挚深沉,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