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东南七省,秉枢密两朝,自戊戌变政十余年,新旧纷争,砥柱镇中流,手斡乾坤资郭相;
文起一世衰,道济天下溺,仅己酉立宪八阅月,规模略备,长城毁万里,情同妇孺哭温公。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挽张之洞联”要求对诗句进行逐句解释,并附上必要的注释和赏析。然后根据题目中给出的诗句逐一分析。
第一首诗,“障东南七省”“秉枢密两朝”,是说张之洞曾担任过东南各省的长官,也掌管过两朝的机枢;“自戊戌变政十余年,新旧纷争,砥柱镇中流,手斡乾坤资郭相”,说的是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时曾身负重任,但因新旧之争,他像一块砥石一样支撑着中国前进的方向,使国家转危为安;“文起一世衰,道济天下溺”,说的是他在文化教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仅己酉立宪八阅月,规模略备,长城毁万里,情同妇孺哭温公。”说的是他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仍然不改初衷,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最终被清政府杀害,但他的精神却一直被世人传颂。
第二首诗,“文起一世衰”,“道济天下溺”两句,是说张之洞在光绪帝死后继立了宣统帝,继续推行新政政策;“仅己酉立宪八阅月,规模略备,长城毁万里,情同妇孺哭温公”,意思是说在张之洞的努力下,新政已经初步完成,但不久之后清朝灭亡,张之洞也惨遭杀害。
综合上述内容,全诗的意思是:张之洞曾在东南各地担任长官职位,也曾掌管国家大权长达两朝;自从戊戌变法以来,由于新旧之间的分歧,他就像一座坚固的砥柱屹立于国家发展的前方,挽救了国家的危机;虽然张之洞在文化教育和军事上都有很大的成就,但最终还是因为立场坚定而被清政府杀害,但他的爱国精神却被世人铭记。
【答案】
示例一:
(1)“障东南七省”“秉枢密两朝” —— 说明张之洞曾任东南各省长官、掌管过两朝机枢。
(2)“自戊戌变政十余年,新旧纷争” —— 说明张之洞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曾身负重任,但因新旧派别之争而遭到排挤。
(3)“砥柱镇中流,手斡乾坤资郭相”—— 表明张之洞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挽救了国家的命运。
(4)“文起一世衰,道济天下溺”—— 说明张之洞在文化教育和军事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最终还是因为立场坚定而被杀害。
示例二:
(1)“障东南七省”“秉枢密两朝”—— 说明张之洞曾任东南各省长官和两朝机枢大臣。
(2)“自戊戌变政十余年,新旧纷争”—— 说明张之洞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曾身负重任,但因新旧派别之争而遭到排挤。
(3)“砥柱镇中流,手斡乾坤资郭相”—— 表明张之洞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挽救了国家的命运。
(4)“文起一世衰,道济天下溺”—— 说明张之洞在文化教育和军事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最终还是因为立场坚定而被杀害。
赏析:
该诗以挽联的形式赞颂了晚清名臣张之洞的历史功绩。前半首主要歌颂其治理东南各省的政绩及改革自强的功劳;后半首则突出其坚持改革、反对割地求和的态度。整首诗结构紧凑,语言精练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