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先有月,隔舫先招呼。
楼头一灯淡欲无,月里啼杀城头乌。
欲浮秦淮潮,双鲤告潮歇。
城乌约客东北行,去弄青溪古时月。
一船送酒一舫迎,约客未至杯先倾。
前舟阻浅敕勿停,抗手茭苇丛中行。
桥高百尺楼千丈,红袖居然出天上。
三更已尽复四更,天上人声杂鸡唱。
水色飞上槛,月采飞上梁。
平堤南北亘无极,水月尽处交天光。
荒荒城南隅,柝声知欲尽。
月照小姑祠,团团尚如镜。
我今欲问城上乌,青溪小姑汝识乎。
六朝人物本如海,可有一客狂如吾。
凉风吹水水拂衣,双桨始复分头飞。
陆行争兴水争渡,送客未完天已曙。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泛舟青溪夜饮达旦醉中作》。下面逐句进行解读:

  1. 隔岸先有月,隔舫先招呼
  • 诗句描述的是夜晚时分,月光从对岸照过来,在船上的人们已经感受到了月光的存在。这里的“隔岸”和“隔舫”指的是两岸之间,而“招呼”则表示船人们已经开始准备迎接客人。
  1. 楼头一灯淡欲无,月里啼杀城头乌
  • 这里描绘了楼上一盏微弱的灯光,几乎快要熄灭了。同时,月亮照亮了城头的乌鸦,使得它们显得特别醒目,好像被月光所惊醒,发出叫声。
  1. 欲浮秦淮潮,双鲤告潮歇
  • 描述了想要渡过秦淮河去观赏潮水的壮观景象,但因为水位上涨,船只无法继续前行。这里通过“双鲤”比喻了潮水,表达了对美景的向往和无奈。
  1. 城乌约客东北行,去弄青溪古时月
  • 描述了一群乌鸦(城乌)正在聚集,它们似乎在邀请游客前往东北方向的青溪欣赏古时的明月。这里的“弄”字形象地描绘了乌鸦与月亮之间的关系。
  1. 一船送酒一舫迎,约客未至杯先倾
  • 船上有人准备了美酒来招待客人,同时也有人在迎宾。当客人还没有到来时,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倒出了美酒。这里的“倾”字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的热情和期待。
  1. 前舟阻浅敕勿停,抗手茭苇丛中行
  • 描述了前面的船只因为水位过低而受阻,船上的人不得不命令船停下来不要继续前行。他们手拉手穿过芦苇丛前行。这里的“抗手”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艰难环境中相互扶持的情景。
  1. 桥高百尺楼千丈,红袖居然出天上
  • 描述了一座高耸入云的桥和一座高楼。在这里,红袖女子的出现仿佛是从天而降,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这里的“居然”表达了惊讶之情。
  1. 三更已尽复四更,天上人声杂鸡唱
  • 描述了时间已经深夜,但仍然有人在唱歌和交谈。这里的“复四更”可能是指凌晨时分,天空中传来了各种声音,包括人的歌声和鸡鸣声。
  1. 水色飞上槛,月采飞上梁
  • 描述了水面上的水色和月色都飞到了船上的栏杆和屋顶上。这里的“飞上”形象地描绘了景色的美丽和动态。
  1. 平堤南北亘无极,水月尽处交天光
  • 描述了平坦的堤坝南北延伸没有尽头,水月交融的地方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这里的“交天光”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
  1. 荒荒城南隅,柝声知欲尽
  • 描述了荒凉的城南角落,随着梆子声的响起,人们知道该结束了一天的活动。这里的“尽”表达了人们对结束一天活动的期待和满足感。
  1. 月照小姑祠,团团尚如镜
  • 描述了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小姑祠,使其看起来宛如一面镜子。这里的“团团”形象地描绘了小姑祠的形状和特点。
  1. 我今欲问城上乌,青溪小姑汝识乎
  • 在这里,作者想要询问城上的乌鸦是否认识青溪的小姑(即小姑祠中的神像)。这里的“汝识乎”表达了一种疑问和求证的语气。
  1. 六朝人物本如海,可有一客狂如吾
  • 描述了六朝时期的人物如同浩瀚的大海一般,但有一位客人却与众不同,他的行为和心态让人难以理解。这里的“狂如吾”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行为的自豪和自信。
  1. 凉风吹水水拂衣,双桨始复分头飞
  • 描述了清凉的风轻轻拂过水面,带动着衣物。随后,双桨开始分离,各自向不同的方向划去。这里的“分头飞”形象地描绘了船只行驶的方向和速度。
  1. 陆行争兴水争渡,送客未完天已曙
  • 描述了陆地上的道路争夺着交通要道的地位,而水上的船只也争相出发。在送客的过程中,天色已经渐渐亮了起来。这里的“争兴”、“争渡”和“已曙”都表达了一种繁忙和紧张的氛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