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方如筐,一山圆若筥。
山真中绳尺,云亦就规矩。
伟㦲造化功,幻此亦奚取。
奇零不能割,嵌以数僧宇。
霞景正欲升,炊烟穿缕缕。
林红初曙日,涧绿昨宵雨。
谁辟天半扉,幽人正轩举。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评价文章的文学成就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理解诗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圈出关键信息词句,并结合诗句分析其思想情感。最后根据诗歌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经历来赏析诗中所包含的哲理。

此首诗写于诗人任遵化县令时,是一首咏物抒怀诗。全诗以“山”为题,从山的外形和色彩着笔。前二句写一山如筐,一山圆若筥,形容山的形状。后四句则写山真中绳尺,云亦就规矩;伟㦲造化功,幻此亦奚取?奇零不能割,嵌以数僧宇。霞景正欲升,炊烟穿缕缕。林红初曙日,涧绿昨宵雨。谁辟天半扉,幽人正轩举。

“山真中绳尺”,是说这两座山峰就像古代用来测量东西南北的标杆一样,它们高耸入云,屹立不倒。“云亦就规矩”,是说那朵朵白云也随着这些山峰而变得规整有序。这里的“绳尺”和“规矩”,是古人用以丈量天地的工具。诗人运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两座山峰,生动地描绘了山峰之雄伟壮丽。

“伟㦲造化功,幻此亦奚取?”的意思是:大自然的伟力创造出如此神奇的景色,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伟㦲”是伟大的意思,这里指大自然的神奇力量。“造化”指自然。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叹与敬畏之情。

接下来四句,诗人进一步描写山中的景物。“霞景正欲升,炊烟穿缕缕。”意思是: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半边天,炊烟袅袅升起,像是一缕缕彩线缠绕着山间。“林红”是树林里的红色花朵或叶子。“涧绿”是山涧里的绿色树叶。“昨宵雨”是指昨夜的一场春雨。“缕缕”,指细长的丝条,这里比喻炊烟。“炊烟穿缕缕”是说炊烟缭绕在山间,给人一种如仙境的感觉。

“谁辟天半扉”,意思是是谁开辟了这座天边的门户?“谁辟”即是谁开辟。“幽人”指的是隐士。“天半扉”是指天上的门扉。这句诗表明这是一座人间罕至的高山,只有隐士们才会去攀登探寻。

最后两句是诗人在登临高处后的感叹:“谁辟天半扉,幽人正轩举。”诗人站在高处眺望远方,感叹大自然的壮美,同时表达出了自己对于名利富贵的淡泊之心。

【答案】

示例:这首诗通过描绘山形,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前四句写一山如筐,一山圆若筥,形容山的形状。后四句则写山真中绳尺,云亦就规矩;伟㦲造化功,幻此亦奚取?奇零不能割,嵌以数僧宇。霞景正欲升,炊烟穿缕缕。林红初曙日,涧绿昨宵雨。谁辟天半扉,幽人正轩举。

译文:

一座山如同圆形的筐子,一座山宛如方方正正的盒子,形容山的形状。大自然的伟大之力创造出这样神奇的景色,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山上的云彩随着山峰的排列而形成规律,伟力造化之功,幻出如此美景,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山中奇岩不能割开,却有数座僧人的小屋镶嵌其中。傍晚时分,霞光渐渐升起,炊烟缭绕在山间。清晨,树林被染红;昨夜的春雨过后,山涧里的树叶更加绿润。是谁开辟了天边的门户?只有隐居深山的人才会去攀登探寻。

赏析:

诗人登上山巅后,放眼远望,只见远处云雾缭绕,近观则群峰竞秀,苍松翠柏,相依相护。他不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山真中绳尺,云亦就规矩。”这里用两个成语形容山峰和云雾的形状,形象地描绘出山峰的挺拔和云海的壮观,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伟㦲造化功,幻此亦奚取?”这句诗表明这是一座人间罕至的高山,只有隐士们才会去攀登探寻。诗人站在高处眺望远方,感叹大自然的壮美,同时表达出了自己对于名利富贵的淡泊之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