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至塘头,南北忽中断。
惊流适有几叶舟,一半舟行半登岸。
帆影欲入地,马嘶惊上天。
高高下下行不歇,马力反后帆居前。
双江合处波流拓,急溜平添水千斛。
高低橘柚合一村,五色石中鱼比目。
风帆北转飘雨丝,马上戴笠知多时。
舵楼半晌酣清梦,马背人愁湿衣重。
江流曲处城郭开,岸上一骑惊先来。
船头吹笳船尾鼓,湿雾惊开日刚午。

【注释】

青山至塘头:山和江的尽头在塘头相接。

南北忽中断:两岸山峦,如屏风一样,突然中断。

惊流适有几叶舟:江面上只有几片船篷大小的波浪。惊流,指急流。适几叶舟,形容江水湍急。

一半舟行半登岸:船行一半时,乘客已登上岸边。

帆影欲入地:帆影快要触到地面了。

马嘶惊上天:马儿的嘶鸣声使人感到好像天都要被惊醒。

高高下下行不歇:船在水上行进,始终不停。

马力反后帆居前:船后的大帆比前面的小帆要大。

双江合处波流拓:双江汇合处,水流开阔。

急溜平添水千斛:急流增加了水的体积。

高低橘柚合一村:高低起伏的橘子树和柚子树连成一片。合一村,形容树木密布、连绵不断。

五色石中鱼比目:五彩斑斓的石头里,有像鸳鸯一样的鱼儿。

风帆北转飘雨丝:大风把船帆吹得往北转动,吹来细雨。

马上戴笠知多时:骑马的人戴着斗笠,不知过了多久。

舵楼半晌酣清梦:舵楼里的人一会儿睡着了,做着美好的梦。

马背人愁湿衣重:坐在马背上的人因天气寒冷而感到忧愁。

江流曲处城郭开:江水曲折的地方,可以看到城郭的轮廓。

岸上一骑惊先来:岸上有一匹马,显得十分威武。

船头吹笳船尾鼓:船头的笛声和船尾的鼓声相呼应。

湿雾惊开日刚午:浓雾突然散开,太阳刚刚正午。

【赏析】

《自塘头舟行至思南府城外》一诗是一首七绝,诗人乘舟从塘头出发,经思南府城外,一路所见所闻皆入诗,写景状物均极生动。全诗可分为四联,每联四句,结构匀称,韵律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

首联点明“舟行”的地点。起句用“青山至塘头,南北忽中断”两句,以简练的语言,概括地写出了舟行路线。青山至塘头,即指江南江北的分界线,南北忽然中断。这一描写,为下文进一步写舟行的险阻作了铺垫。

颔联紧承前联,具体写舟行所见景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江面上只有几片船篷大小的波浪,船行一半时,乘客已登上岸边。“惊流”“惊上”两词,既写出了激浪汹涌、令人心悸的险境,又表现了行舟之快,使读者仿佛也随着船身一同向前奔驰。

颈联写舟行所见的江面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帆影快要触到地面了,马嘶使天空都为之惊动。一个“惊”字,把马嘶之声之大,天地为之惊动之势,写得淋漓尽致。“惊”字还写出了作者观览所见,感受之深,情绪之高。

此联中,“帆影欲入地”“马嘶惊上天”两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船帆与大地、马嘶与蓝天的关系,使画面更为鲜明。“惊”字则将舟行的速度,以及江面的宽阔,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速度和距离的赞叹之情。

尾联写江上行舟之艰难。此联的意思是说:高高的山岭之下,江河奔腾不息;马背上的人因为天气寒冷而感到忧愁。“高高”一词,既突出了山岭的险峻,又渲染出江流的湍急。“马力反后帆居前”,则生动地刻画了逆水行舟的情景。最后两句“双江合处波涛拓,急溜平添水千斛”一句,更是以夸张手法,写出了急流对船体的影响,表现了船行之难和舟行之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是诗人在一次长途航行中所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之美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善于抓住大自然的特点进行描绘,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