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地上人,十五天上月。
花初红欲腻,月正圆不缺。
相招花下饮,佳节兴超忽。
空蒙柳丝外,水绿鉴毛发。
闲汀三五转,怒草生郁勃。
亭亭辛夷花,香气盈十笏。
盘飧随所见,各各办嗟咄。
无愁觞欲罄,门外酒旗揭。
人生欢会少,半又感存殁。
黄生久埋玉,庄叟又归骨。
神仙吾懒学,况肯事禅窟。
馀生益疏懒,久已罢于谒。
惟馀花月夜,往往兴孤发。
客来常不速,客去亦仓猝。
崔生逃席半,瘦影窜林樾。
追之不能到,足滑致颠蹶。
其馀凡几辈,杯底任汩没。
天空亭月午,清响益疏越。
空明无障碍,醉影自宇兀。
终当跨茅龙,矫焉归玉阙。
这首诗是明代文人王稚登的作品,全诗共八句,每句七字,共四百八十九个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十五地上人,十五天上月。
- “地上”指的是人间,而“天上”则指的是仙境。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间与天界的向往之情。
花初红欲腻,月正圆不缺。
- 这是描述花开时的美丽,以及月亮圆满时的宁静。
- 诗人用“红欲腻”来形容花朵的颜色鲜艳,用“月正圆”来赞美月亮的完美无缺。
相招花下饮,佳节兴超忽。
- 诗人邀请朋友们到花下饮酒,庆祝佳节的到来。
- “兴超忽”表示心情愉悦,兴致高昂。
空蒙柳丝外,水绿鉴毛发。
- 诗人站在空旷的柳丝外,看到清澈的水面上倒映着自己的影子。
- “毛发”在这里可能是指水草或其他水中生物的细长形状。
闲汀三五转,怒草生郁勃。
- 诗人在沙滩上漫步,发现一些生气勃勃的草。
- “怒草生郁勃”描绘了草木在春风中蓬勃的生长景象。
亭亭辛夷花,香气盈十笏。
- 辛夷花亭亭玉立,花香浓郁。
- “盈十笏”形容花朵盛开时香气扑鼻的场景。
盘飧随所见,各各办嗟咄。
- 诗人为朋友们准备了丰盛的饭菜,他们各自品尝美食,感叹生活的美好。
无愁觞欲罄,门外酒旗揭。
- 诗人举杯畅饮,酒杯即将空了,门外的酒旗已经高高挂起。
人生欢会少,半又感存殁。
- 诗人感慨人生短暂,欢聚的时光很少。
- “存殁”指的是生死离别,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黄生久埋玉,庄叟又归骨。
- 这里可能是引用了古代的典故或成语,意指人的一生如过眼云烟,最终归于尘土。
- 诗人通过这个典故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神仙吾懒学,况肯事禅窟。
- 诗人自谦不愿学习仙道,也不愿意追求禅宗的境界。
-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馀生益疏懒,久已罢于谒。
- 诗人说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懒散,不再像以前那样勤奋地工作。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
惟馀花月夜,往往兴孤发。
- 在花月之夜,诗人常常感到孤独。
- “兴孤发”可能是指诗人的心情变得忧郁,缺乏朋友陪伴。
客来常不速,客去亦仓猝。
- 客人到来总是匆匆忙忙,离去时也不留片刻。
-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生活中常见的忙碌和匆忙。
崔生逃席半,瘦影窜林樾。
- 崔生(可能是指某个人物)逃离席次时走了一半路程,显得非常瘦弱。
- 这句诗描述了崔生的匆忙和瘦弱的形象。
追之不能到,足滑致颠蹶。
- 诗人试图追赶崔生,但未能追上他,反而因为脚下打滑而摔倒。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追逐过程中的无奈和挫折。
其馀凡几辈,杯底任汩没。
- 除了上述几位朋友外,还有其他几位朋友,他们喝得酩酊大醉。
- “汩没”可能是指酒液浑浊,无法分辨出具体的味道。
天空亭月午,清响益疏越。
- 在天空中的亭子旁,明月当空,清亮的声音更加悠扬。
- 这句诗描绘了夜晚天空中的美丽景色和悠扬的音乐声。
空明无障碍,醉影自宇兀。
- 天空明亮无物遮挡,诗人的醉影独立于宇宙之中。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月光下的孤独和自由。
终当跨茅龙,矫焉归玉阙。
- 诗人最终将跨过茅庐,回到仙山的玉阙中去。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