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踪既已稀,犬吠亦不闻。
舟移一村复一村,对面忽迫前朝坟。
荒碑半埋难卒读,落月正县坟上屋。
多年翁仲欲出行,石马石羊争尾逐。
【注释】
阻风二日随地泊舟:在江上遇阻两天,便在船上停泊下来。率书所见四首:是《登科后》诗的第四部分,即“垂丝百尺高且闲,牵条一拂遗人间”以下。率(读shuò,副词)字句,意谓随意写就。见所闻。四首,指前面三首和此一首。人踪稀:指行人很少,连狗吠声也听不到。犬吠亦不闻:意思是说连狗都不叫了,可见行人很少。
舟移一村复一村:船在江中移动,经过一个又一个的村庄。
对面忽迫前朝坟:忽然看见对岸有一座古代坟墓。
荒碑半埋难卒读:只见到一半被掩埋在土里的碑石。卒,读zú,完成、读完。卒读:读完全篇。荒碑半埋难卒读:意思是说,只见到一半被掩埋在土里的碑石,难以读完它的内容。
落月正县坟上屋:傍晚时,月亮已经挂在县坟上的屋顶上了。
多年翁仲欲出行,石马石羊争尾随:多年来想出行的翁仲们,都争先恐后地跟随着车驾。翁仲,古代帝王陵墓门前守门的石刻像。石马、石羊,都是陪葬品。争尾随:争相跟随在后面。
【赏析】
这是一首写途中所见之景的诗歌。全诗以“舟移”二字作为贯串全篇的核心线索。诗的前两句写诗人行船途中,人迹罕至,只有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之声;第三句写船已过了好几个村落,而那片荒坟却始终出现在诗人的视线里;最后两句又写那荒冢上的荒碑,被掩埋在泥土之中,而石马石羊则争相追逐着车子。
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在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当时王勃应殿中侍御史薛元超之请,出使绛州(今山西绛县)。这首诗是作者在前往绛州的途中所作,反映了作者在旅途之中的所见所感。
此诗开头两句,写诗人在旅途之中,人迹罕至,唯有狗吠之声,而连人也没有见到。这一句是实写,而中间两句则是虚写。诗人在途中看到的景象是,船已过了好几个村,而那荒坟却又出现在眼前。这里用了一个“复”字,写出了诗人在途中的奔波与劳顿。而“对面忽迫前朝坟”一句,又是虚中有实,既写出了诗人在路途之上所见之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叹之情。最后两句则是实写。诗人在途中看到的景象是,只见到荒坟上的荒碑,却看不到石马石羊的踪影。而“多年翁仲欲出行”一句,更是虚实相生,既有对历史的追忆,又有对未来的展望。而“石马石羊争尾随”一句,更是将石马石羊拟人化,写出了它们争相追逐车驾的情景。整首诗以“舟移”二字作为贯串全篇的核心线索,通过对沿途所见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向往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