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友古许由,一作今接舆。
一师张留侯,一奉陶隐居。
丈人舟,居士屩,何似酒家南董好,大业贞观皆醉倒。
【注释】
接舆:楚国狂士,常骑箕踞(箕是箕形坐具)于江上。一友古许由:一作“一友古人”。
张留侯:即张良,字子房。一奉陶隐居:一作“一奉太公”。
丈人舟、居士屩:都是隐者的代称。
大业:隋炀帝的年号。贞观:唐太宗的年号。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借古喻今,以历史人物来比拟当代人物,表达了自己对当朝政治黑暗和腐败无能的不满。全诗采用对比手法,前四句写古贤隐逸,后四句写当代权臣,前后相映成趣,讽刺意味十分强烈。
首句“今接舆”是说当今有人效法古代的狂士接舆,在朝廷之上指斥当权的佞臣。接舆是春秋时期的著名隐士,因反对楚文王而遭驱逐。他唱道:“吾党之直者,见君之迹,以为可乎?不然,则斯世何为?”接舆之歌,传诵一时,成为后人讽谏时政的一种典故。这里用“今接舆”来指斥当时的佞臣,可见作者对当权者的不满与愤激之情。
次句“一友古许由”,意思是说,还有一位朋友,仿效古时的许由,不愿出仕,归隐山林。据《史记》记载,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又《列子·黄帝篇》说:尧听说舜德高望重,就把自己的天下禅让给舜,但舜不答应。舜于是跑到深山里去,过了三年才出来。这两句话都说明许由的清高。这里用“一友古许由”来比喻那些不肯做官的隐士。
第三句“一师张留侯”,意即有一老师,学习张良的韬略。张良,字子房,西汉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他在辅佐刘邦夺取政权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留侯。这里的“一师”是指学习张良的人。张良的韬略就是深藏不露、不事张扬的策略,这里用来表明那些权臣们深谙机变,善于玩弄手段。
第四句“一奉陶隐居”,意思是说有位朋友奉养着陶渊明的遗风,归田隐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大诗人,一生淡泊名利,躬耕田园,自得其乐。这里用“一奉陶隐居”来比喻那些不肯同流合污的隐士。
最后四句“丈人舟,居士屩”,意思是说他们像古代隐士一样乘船、穿鞋。“丈人”,是对长者的尊称;“居士”,是对读书人的称呼;“屩”是古代的鞋子。这四句进一步强调了这些隐士们的高洁品格和不慕荣利的思想境界。
“何似酒家南董好”,意思是问这些人与酒家的主人南卓相比怎么样。南卓是唐代有名的琴师,他的演奏技巧非常高超。这里把南卓比作酒家主人,暗指那些权臣们也颇有琴技,只是他们不懂得如何用琴声去弹奏治国安民的曲调,而是一味地弹唱自己的小曲罢了。
“大业贞观皆醉倒”,意思是说,大业年间和贞观年间的皇帝都被他们的谄媚所蒙蔽,以至昏庸无道,醉倒在地上。这几句是说唐高宗李治的大业年间和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年间,朝廷中奸佞之徒猖獗,以致于皇上也被他们迷惑住了双眼,以至于昏庸无道。
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现实人物的巧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权臣们的不满和对隐士们的赞美之情。同时,诗中的典故也都与作者的经历有关,因此读来倍感亲切,引人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