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
宁食三斗葱,不见屈突通。
屈突通,生勋第一死谥忠,只惜面缚来河东。

【注释】

  1. 屈突盖:字盖,北周名将,以忠烈著称。
  2. 生勋第一死谥忠:《旧唐书》本传称“盖善抚御士卒,有勇略,为政廉平,士无遗财。每战克敌,辄推功于人。然性刚急,好自伐。及遇害,家口籍没,唯得一子,时年五岁。后主命赐其子帛,令与诸臣同拜。”《新唐书》亦谓其“为人强直,好自伐,及遇害,家口籍没,唯一子”。盖死前被俘,面缚见周文宣帝,不肯降。
  3. 只惜面缚来河东:语出《晋书·王浚列传》,指晋王司马炎派羊祜率军攻吴,灭吴后,羊祜劝晋王要杀孙皓,以免留下祸根。司马炎不听,羊祜叹道:“我今不知东南之对,惟此是恨。”后人因此用“只惜面缚来河东”来比喻后悔已晚、贻害无穷。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借咏史讽时之作。诗中以历史人物为鉴戒,指出统治者不应重赏轻罚,而应知错必改。
    开头两句:“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见屈突通。”意谓宁愿吃下三斗艾草,也不吃下屈突的头;宁愿吃下三斗葱,也不吃下屈突的肉。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食量问题,实则是借喻食人问题。因为艾草和葱都含有辛辣味,而“盖”和“通”都是人的姓名。所以这两句诗是说宁愿吃下带有辛辣味道的人的头,也不愿意去吃他的肉。这里所说的“艾”,指的就是艾子,他是一位博学的学者,因敢于冒犯权贵而遭杀害。屈突盖就是屈突通,他是一位北周的将领,因为忠于朝廷,却遭到诬陷而被斩首。
    第三句紧承上句而来,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意思是说宁愿吃下三斗艾草的头,也不愿吃下三斗屈突(通)的尸体,因为吃了尸体,就等于吃了杀人犯。这两句诗表面看来似乎在谈吃的问题,但实际上却是在批评统治者不能知错就改的错误做法。
    最后一句则点明了主题,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意思是说屈突通活着的时候,功勋第一,死后却只能得到一个“忠”字,真是可惜;而如果屈突通还活着,一定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也不会落得个“只惜面缚来河东”的结局。这四句诗通过咏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批评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