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淮安荒,民死十七八。
天意未可知,水荒兼旱魃。
感兹财赋地,频复降兹罚。
抑闻物力侈,商贾更轻滑。
土木既已繁,多金建崇刹。
奢淫理召祸,谁复肯深察。
盛夏百草枯,炎炎肆诛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即事》,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译文

去年冬天,淮安地区遭遇饥荒,有十七八成的人饿死了。
天意不可测,连年水灾和旱灾同时发生。
百姓们哀叹,国家的财源已经耗尽,又频繁受到惩罚。
听说物价日益高昂,商人更加狡猾轻浮。
土木建筑越来越奢华,建了很多豪华寺庙。
奢侈淫乐招来祸患,谁还愿意深加思考?
盛夏时节,百草枯萎,烈日炎炎,万物都在被屠杀。

注释

  • 去冬:指去年冬天。
  • 淮安荒:淮安地区的饥荒。
  • 民死十七八:百姓中有十七八成的人死去。
  • 天意未可知:上天的旨意难以预测。
  • 水荒兼旱魃:连年水灾和旱灾。
  • 感兹:感叹。
  • 财赋地:国家的经济来源。
  • 频复降兹罚:频繁受到惩罚。
  • 抑闻:听说。
  • 物力侈:物价高昂。
  • 商贾:商人。
  • 土木既已繁:土木工程越来越多。
  • 奢淫:奢侈淫乐。
  • 理召祸:因奢侈而导致的灾难。
  • 谁复肯深察:谁能深入思考?
  • 盛夏百草枯:夏天草木枯萎。
  • 炎炎:炽热的样子。
  • 肆诛杀:随意屠杀。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淮安地区去冬以来的自然灾害和人民生活困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诗中的“感兹财赋地”指出了地方经济困难,“频复降兹罚”则表达了朝廷对地方官员的严厉处罚。接着通过描绘物价、商业等现象,揭示了社会的奢靡之风,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最后以夏日草木枯萎和炎热天气下的屠戮结束全诗,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时政的忧心忡忡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