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下窗棂竹柏生,南池雨歇近三更。
夜凉残月清无寐,听到秋虫第一声。
【注释】
高下:指竹柏的高低疏密。南池:即南溪,在今江西南昌市东。近三更:将近三更天。
夜凉:天气清凉,月色清冷。残月:一弯残月。清:寂静无声。无寐(mèi):睡不着觉。听到:听见。
【赏析】
《雨歇》,是一首七绝小诗。全诗描绘了一个秋夜雨止之后,月光皎洁,虫声入耳,人不能寐的情景。
首句写景,“高下窗棂竹柏生”,以窗棂上高下参差的竹柏,勾勒出一幅幽雅恬淡的夜景。窗棂上的竹柏,因风摇动而发出沙沙的响声,使人觉得仿佛听到了竹柏生长的声音。次句写听,“南池雨歇近三更”,点明时间已是深夜了,南溪之水的雨已经停了。“南溪”在今江西省南昌市东,这里指的就是作者所居之地的池塘。“近三更”则点出了时间——深夜三更时分。第三句写景,“夜凉清无寐”。此时正是深秋之夜,气候已很凉爽,月光如水,皎洁明亮,所以作者感到十分清冷,彻夜难眠。
末句写闻、写感,“听到秋虫第一声”。秋天,万物凋零,只有蟋蟀等秋虫鸣叫,它们声音凄切,哀伤悲怆。此句写出秋虫的叫声,使整个夜晚充满了凄凉的气氛。这一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诗人通过听觉感受,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中万物变化和季节交替的感悟与思索。
这首诗是写夜深人静时所听到的蟋蟀声。从字面上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但细读全诗,就会发现它蕴含着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听觉感受,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中万物变化和季节交替的感悟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