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何幸接班联,温语频番荷报笺。
一刺记投通德里,十年久领大罗天。
欣陪节钺来荒徼,敢向蓬瀛说散仙。
几度自惭文思拙,欲将簪笔颂凌烟。
【解析】
本诗是杜甫晚年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冬。诗题下自注云:“公相康安自全蜀移节滇黔近闻巳抵威宁寄呈四首其四”。此诗是诗人应诏入京后写给时任云南、贵州二地节度使的严武的一首诗。当时,杜甫已年届七十岁,在朝廷中已无官职可做,只得回成都草堂闲居。这首诗就是作者写于此时,向严武倾诉自己心中苦衷之作。
【译文】
外台是何等的荣幸能够接替班联,温语频频如同报笺一样。
一封书信投进通德里,十年来长期领受大罗天。
欣逢节钺来到荒徼,敢向蓬瀛说散仙。
几次自惭文思拙,欲将簪笔颂凌烟。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严武的诗篇。杜甫时年七十余岁,久历战乱,颠沛流离,终于回到四川老家,过着田园生活;而严武则在西南边疆一带担任节度使。由于二人境遇不同,彼此不能相见,所以杜甫写了这首《赠别严武》。
前两句“外台何幸接班联,温语频番荷报笺。”表达了杜甫对严武的崇敬之情。“外台”,指宰相之职。“何幸”二字,道出他久处边陲,远离中枢,今得与严武相见的欣喜之情。“温语”是和蔼可亲的话语。“频番”,多次。“荷报笺”,承上启下,承接前面“幸”字,表明自己得到召见,得以与严武相见的幸运。这两句,把两人见面的经过写得十分具体,也表达了杜甫希望早日见到严武的心情。
第三句“一刺记投通德里,十载久领大罗天。”“一刺”,指自己的名片。“通德”,是唐代京城长安的别称。“刺”,即名片。“投”,是投递的意思。“大罗天”,指唐朝的国号。《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大罗天,唐国名也。”杜甫用这两个词作为典故,表达自己虽然已经离开政治中心长安,但仍然怀念着国家大事,不忘为国分忧。这一句,既点明了自己被征召回京的原因,又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句“欣逢节钺来荒徼,敢向蓬瀛说散仙。”“节钺”,是古代帝王所执的符节和斧头,用以指挥军队。“荒徼”,指偏远的地区。“蓬瀛”,指蓬莱仙境。“说散仙”,是说仙人的话。杜甫用这两个词,一方面表达了对严武的崇敬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之心。这一句,既点出了严武对自己召见的原因,又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国家效力的愿望。
第五句“几度自惭文思拙,欲将簪笔颂凌烟。”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几次惭愧没有写出好的诗文来,如今想拿笔来歌颂那些英勇善战的将领们。“凌烟阁”,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有功之臣,特建凌烟阁于宫内,绘功臣画像,以示褒扬。杜甫这里以“凌烟”为典,表示自己虽不能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但也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国效力。这两句诗既表现了杜甫的谦虚谨慎,也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全诗以叙事为主,抒发了杜甫对严武的尊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国家效力的愿望。整首诗语言平实质朴,感情真挚深沉,是杜甫晚年作品中难得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