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昨吴淞浦,楼船出海迟。
枕戈时待旦,横槊偶题诗。
岂意萑苻泽,频烦组练师。
报恩知有在,莫惜鬓如丝。
【注释】:
吴淞浦,今江苏苏州市东南。楼船出海迟,楼船出吴淞浦时,海寇猖獗。
枕戈,枕着武器睡觉,形容戒备森严。
组练师,指军队。
报恩知有在,报答国家恩典的时机一定存在。报恩:报效祖国,报国。
莫惜鬓如丝,莫让白发垂到两鬓,不要因年老而自甘堕落,头发白了就要及时行乐。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晚年,当时他已辞官家居,但仍心系朝廷。孙总戎廷璧约游东山,事未果而新正八日访梅邓尉,因不遇而留宿衙斋并赋诗留别。全诗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仕途失意的悲慨和人生迟暮的感慨。
“忆昨吴淞浦,楼船出海迟。”首句回忆往日海上作战的情况。吴淞浦是当时著名的港口,这里可以停泊战舰。诗人回忆说当年楼船上的将士们,出海作战,时刻准备迎战敌人。可是没想到海上却发生了大水灾。
“枕戈时待旦,横槊偶题诗。”“时待旦”,即时时戒备,等待天明,随时准备作战。“偶题诗”则说明诗人并非真的要写诗,而是偶然地写了几笔。
“岂意萑苻泽,频烦组练师。”这两句是说,谁想到那片汪洋大湖竟成了农民起义的发源地。“萑苻泽”,即梁山泊,在今山东省西南部。“组练师”即指征调来镇压农民起义的军队,这里暗指明朝统治者。
“报恩知有在,莫惜鬓如丝。”意思是说,报效国家的时机一定会到来,不要像那满头白发一样,只顾自己享受生活。这两句诗表明诗人对朝廷还怀有一片忠心,他希望朝廷能尽快平定内乱,使国家重新走上安定、繁荣的道路。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能准确概括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状况。同时,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