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昨仓皇际,防生肘腋忧。
何尝动声色,先已决机谋。
讯鞫归藩邸,传呼出殿头。
缟冠才几日,褫服作累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忆昨仓皇际”,回想昨天仓皇之际,“仓皇”指匆忙慌张,此处是说自己在危急关头时,内心慌乱不安。“防生肘腋忧”,为防敌人暗算,担心受到伤害。“肘腋”原指腋下,比喻身边,这里指自己身旁。“肘腋忧”意同“心腹之患”。诗人当时处于危险境地之中,因此才处处小心谨慎。“何尝动声色,先已决机谋”,我从来不曾露出任何声色,早就已经决定了对策。“何尝”意思是“哪里”“怎么不”等,表反诘语气;“动声色”指“显露出声色”;“先已决机谋”意为“预先就已拿定主意”。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诗人在危难时刻处乱不惊,沉着冷静,有深谋大略,胸有成竹,临危不惧。
第二联写审讯之事。据史料记载,唐肃宗即位后,李泌曾密奏肃宗:“陛下若得臣,天下必无事。”肃宗于是下诏召见李泌,李泌对答如流,使肃宗对他刮目相看。后来,当安禄山叛军攻陷洛阳后,李泌被俘,叛军将他囚禁在洛阳东门的驿站里。李泌在囚禁期间,始终没有流露一点惊慌的神色。他向唐玄宗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臣蒙受国家厚恩,本应当以死报国,但如今身陷虎口,不能为国家效命,实在是罪过啊!”唐肃宗看了他的信后,深受感动,便下令将他释放。不久,安禄山叛军又攻破长安城,唐肃宗逃往蜀中。李泌随从到成都,被任命为右丞相。不久又回到朝廷,任宰相。李泌为人深沉,处事从容,善于审察事理,善于应变。他曾对唐肃宗说:“臣之所以能活到今天,全仗陛下的赦免。”肃宗听了以后,十分高兴。他对身边的人说:“这个人真是国家的栋梁呀!”
第三联写传呼之事。“讯鞫归藩邸,传呼出殿头”是说:经过审讯后,李泌回到了自己的府第。“讯鞫”指审讯。“讯”是询问的意思,“鞫”指拘问。“归藩邸”指回自己的府第,“藩邸”是指诸侯王的府宅。“传呼出殿头”,“传呼”指传令叫唤。“出殿头”指走出宫殿外。这两句是说,经过审讯之后,李泌回到自己的府第,又走出宫殿外。
第四联写冠服之事。“缟(gǎo)冠才几日”是说:白色的官帽仅仅戴了几天。“缟冠”白色官帽。“几日”指几天。这两句是说:白帽戴了几天。古代官员上朝戴的礼冠,用帛制成,所以叫“缟冠”。“褫(chǐ)服作累囚”是说:脱下了官服,变成了囚犯。“褫服”意为脱下官服。“累囚”意为囚犯。这两句是说:戴了几天官帽,又脱下了官服,变成了囚犯。
第五句是全诗的警句,也是诗人的名句。“何尝”意为“哪里”、“怎么不”;“先已决机谋”与前文“先已决机谋”意思相同。这两句是说:我怎么不曾露出过一丝一毫的声色呢?事先早已经拿定了对付的办法。诗人以反问的形式来强调自己处变不惊、从容镇静的态度,突出自己深谋远虑、料事如神的智慧和才干。
第六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讯鞫”与上文“何尝动声色”相对应。“讯鞫”是审问、审讯的意思。“归藩邸”与上文“讯鞫归藩邸”相对应。“讯鞫归藩邸”是说审完问后返回自己的府第。“传呼出殿头”是说传令叫唤出殿外。“讯鞫归藩邸,传呼出殿头”是说我审讯完毕后回归自己的宅第,又传令叫唤我走出殿外。诗人把审问、审讯的过程和结果,写得如此简练明快,使人一目了然,可见诗人运笔之娴熟。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性的句子,也可以说是全诗的中心句。“缟冠才几日,褫服作累囚”是说:白帽戴了几天,又脱下了官服,变成了囚犯。“何尝动声色,先已决机谋”是说:我从没有露出过一丝一毫的声色,事前早已拿定对策。这两句话连起来就是:我审讯完毕回到自己的府第,然后传令出去;白帽戴了几天才摘下,又脱去官服成为囚犯。这四句诗句概括了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审讯、判决、回家、出庭、受刑、获罪。这一过程前后呼应,环环相扣。而诗人在叙述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从容镇定和深谋远虑的精神风貌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七绝。此诗记述了作者被捕后在狱中的一段生活情景,表现了他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沉着、冷静、机智和胆识。全诗语言平实质朴,叙事直截了当,形象鲜明,意境深远。
首联回忆自己被俘时的惊恐不安,以及事后的冷静自若。颔联描绘自己被俘后的审讯及处理情况。颈联写自己被押解到洛阳东门驿后,又由驿长传出圣旨释放。尾联写自己被放回后仍不改初衷,坚持正义到底。整首诗通过叙事来抒发自己对朝廷的不满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