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声流不尽,三折到桥南。
初日红犹敛,残冬绿尚酣。
乍疑僧入定,真与佛同龛。
北阁休教掩,冲寒性所耽。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通读诗歌,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到原诗,逐词逐句地分析,并结合相关文化背景来揣摩词句的含意,然后指出其表达效果,即艺术手法。
“初日红犹敛”,诗人用“犹”字表明了时间的推移,太阳已由刚升起时的红彤彤渐渐收敛为半边脸。而“敛”字则写出了太阳收敛的态势。
“残冬绿尚酣”。诗人以“残冬”点明季节,写冬天虽然结束,但树叶尚未落尽,所以呈现出一种苍翠欲滴的绿色,“酣”字写出了这种颜色浓郁、饱满的特点。
“乍疑僧入定,真与佛同龛”。“乍”是突然的意思,诗人觉得这满树的绿叶好像忽然进入了“禅定”的状态,仿佛与佛像一样安放在一个“龛”(指供佛的小屋子)里。这里的“龛”指的是佛龛,即供奉佛像的木制架子。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绿叶拟人化,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
“北阁休教掩,冲寒性所耽”。“性”是本性、本性所喜好的东西。“北阁”是诗人的住所或书房。诗人用“耽”字说明自己喜爱这个地方,甚至到了“冲寒”的地步。这里既表明了诗人对这个地方的喜爱,又表现了他喜欢在寒冷的环境中读书写作的习惯。
【答案】
溪声流不尽;三折到桥南
初日红犹敛;残冬绿尚酣
乍疑僧入定;真与佛同龛
北阁休教掩;冲寒性所耽
赏析:
首联写远望所见。溪水潺潺,声声不绝,绕山转过三处弯道后,才来到桥的南侧。这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它把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的境界。
颔联写近观所见。朝阳初升时,水面上泛着红光,犹如一弯新月冉冉上升;当夕阳西下时,水面上又泛着余辉,犹如一抹晚霞正慢慢褪去。这一联写景中融入诗人的情感,使景物有了生命和感情的色彩。
颈联写近看所见。诗人发现有一片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刚刚进入了一种“禅定”状态,与佛像一般安详地安卧在那里。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树叶以人的动作和神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叶子的生机和活力。
尾联写近看所见。诗人走进自己的书房,发现窗台上放着两盆盆栽,它们依然顽强地生长着。诗人不禁感叹道:“我的书房真是一个好地方啊!即使是严寒的天气也挡不住我在这里读书写作。”
全诗描绘了一幅清幽宁静的山水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