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痛比秦庭哭,作赋情同楚奏哀。
已遣长沙忧不返,如何宣室召空回?
身逢明主犹嗟命,天夺中年亦忌才。
此日题诗还下拜,也如君吊屈原来。

贾太傅祠

陈书痛比秦庭哭,作赋情同楚奏哀。

已遣长沙忧不返,如何宣室召空回?

身逢明主犹嗟命,天夺中年亦忌才。

此日题诗还下拜,也如君吊屈原来。

【注释】

  1. 贾太傅:指贾谊,字长渊,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文帝时任博士,多次上书建议改革弊政,未被采纳,后为梁怀王太傅,因事被削职流放到长沙而死。后人怀念他,在湘江一带建祠立庙,称为贾太傅祠。
  2. 陈书:指《吊屈大夫》的奏文。
  3. 秦庭哭:典出《汉书·贾谊传》,贾谊被贬长沙时,文帝曾派人送祭品到湘江畔,并派使者去吊唁,但被贾谊拒绝。后遂以“秦庭哭”为悼念贾谊之典。
  4. 楚奏哀:典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谊被贬长沙时,文帝曾派人送去书信及吊唁之物。后来人们常以“楚奏哀”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之情。
  5. 长沙:指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
  6. 宣室:指汉代帝王召见臣子和学者之处,在今洛阳市。
  7. 明主:指英明的君主。
  8. 天夺中年:意谓上天剥夺了人的壮年时光,使不得施展抱负。
  9. 吊屈原来:指屈原死后,其作品成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的对象。

【译文】
陈书痛比秦庭哭,作赋情同楚奏哀。
已遣长沙忧不返,如何宣室召空回?
身逢明主犹嗟命,天夺中年亦忌才。
此日题诗还下拜,也如君吊屈原来。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长安时所作。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陈书》二十卷,陈吏部尚书姚察撰。”而姚察是陈朝的大臣,故诗中所述贾谊遭贬之事,当是作者有感于当时的现实。
首联“陈书痛比秦庭哭,作赋情同楚奏哀。”是说陈书(即《吊屈大夫》的奏书)的悲痛之情与当年秦庭(指汉高祖刘邦在秦朝灭亡之后接受四皓的劝告,将吕后放逐到长陵的谷口,并在那里建造了一座高台,让吕后登上去观望)一样凄惨。贾谊被贬为长沙郡的太傅时,曾写下一首《吊屈原赋》,表达对屈原忠贞不渝、至死不悔的精神的崇敬和赞美。因此,贾谊的这一情感也被后人继承下来,成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的对象。
颔联“已遣长沙忧不返,如何宣室召空回?”是说贾谊被贬长沙时忧心忡忡,担心不能回来;而当他又被召回朝廷(宣室,原是汉代皇宫的正殿名,此处借代皇帝)时却只能空手而归。这里的“宣室”指的是皇帝召见臣子和学者的地方,也是古代帝王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而“空回”则是指贾谊虽然被召回朝廷,但却无法为国家效力。
颈联“身逢明主犹嗟命,天夺中年亦忌才。”是说贾谊虽然遇到了一个英明的君主(明主)但还是感叹命运的不公(嗟命),而且天意也让他早早地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天夺中年)。这里的“中年”是指四十岁,也就是壮年之时,而“天夺中年”则是指失去了这个时期的机会和才华。
尾联“此日题诗还下拜,也如君吊屈原来。”是在说今日诗人来到这里,就像屈原一样进行祭祀(吊屈原)。这里的“此日题诗”是指诗人来到这里时所写的诗歌,而“还下拜”则是说诗人在这里向先贤致敬。尾联中的“君”指的是诗人自己,而“吊屈原”则是诗人用来表达敬意的词语。
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时所作。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陈书》二十卷,陈吏部尚书姚察撰。”而姚察是陈朝的大臣,故诗中所述贾谊遭贬之事,当是作者有感于当时的现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