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勒最初藏,三百馀万言。
后人忆诵少,从简删其繁。
馀存三十八万四千字,梵夹秘在庵罗园。
四十二章经,流入震旦同河源。
六朝南北洎唐代,高僧辈出如云屯。
两伊合新旧,悉本经义为译翻。
后来广增律论部,与经为辅传仍昆。
白马讵胜驮,劫火安能燔。
云谁收入方寸箧,三藏奚翅千千番。
相传阿罗汉,恐是须陀洹。
手摹梵天书,流布于九垠。
中国凡七部,一部已坏其六存。
六部之中此其一,佩此可以安神魂。
洵若彼所云,西江一口何难吞。
吾闻释迦教,率以譬喻论。
有如须弥山纳一芥子,大海水吸玻黎盆。
细入无缝大则包乾坤,撮抟宝掌成胚浑。
世人自昧真实谛,暗锁白日长昏昏。
疑者以为无空诸所有胡得焉,信者以为有实诸所无非本元。
语言文字互胶扰,证入不二于何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全诗共四句。以下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 毗勒最初藏,三百馀万言。(毗勒:即指佛经。藏:收藏。)
- 释义:佛经最初被收藏起来,数量有三百多万字。
- 赏析: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经典深厚的敬意和热爱,以及对其丰富内容和历史的珍视。
- 后人忆诵少,从简删其繁。(后人:后来的人。)
- 释义:后来的人回忆诵读时感到内容较少,因此简化了许多繁复的部分。
- 赏析:这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经典的教义和思想可能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被简化或重新解读。
- 馀存三十八万四千字,梵夹秘在庵罗园。(梵夹:佛教经文用纸板制成的夹子。庵罗园:一个地名,可能是存放这些经文的地方。)
- 释义:剩下的文字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字,这些经文被藏在庵罗园中。
- 赏析:这里的描述让人联想到古代僧人将经文小心翼翼地保存和传承的过程。
- 四十二章经,流入震旦同河源。(震旦:古代对中国的称呼。)
- 释义:四十二章经文流传到了中国,与黄河的源头相连。
-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佛教经文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 六朝南北洎唐代,高僧辈出如云屯。(六朝、南北朝、唐代:中国的历史上的几个朝代。高僧:佛教徒。辈出:频繁出现。云屯:形容众多。)
- 释义:从六朝到唐朝,佛教高僧辈出,如同乌云聚集一般。
- 赏析:这反映了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以及佛教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广泛传播。
- 两伊合新旧,悉本经义为译翻。(两伊:指两个国家。合:融合。)
- 释义:新与旧的结合,都是基于原本的经义进行翻译和解释。
- 赏析:这表明佛教经典的翻译和解释工作是持续不断的,且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发挥了作用。
- 后来广增律论部,与经为辅传仍昆。(律论部:佛教中的法典和理论部分。辅传:辅助经典传播的书籍。仍昆:仍然保持联系。)
- 释义:后来增加了更多的律论部,与经典的传播相辅相成。
- 赏析:这说明了佛教经典的完整性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包括法律和理论。
- 白马讵胜驮,劫火安能燔。(白马:指佛教经典。驮:承载。劫火:佛教中的一种灾难象征,指世界末日的大火。)
- 释义:即使是白马也无法承载所有的经文,而世界末日的大火烧也烧不掉它们。
-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经典不可磨灭的价值和佛教徒坚定信仰的精神。
- 云谁收入方寸箧,三藏奚翅千千番。(云谁:谁。收入方寸箧:比喻佛法深奥,难以用言语表达。三藏:指佛教经典《大藏经》。奚翅:何止。千千番:无数遍。)
- 释义:谁会将如此深奥的佛法收入方寸箧中?它的意义何止千千万倍呢?
- 赏析:这里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佛教经文的深邃和博大。
- 相传阿罗汉,恐是须陀洹。(相传:传说。阿罗汉:佛教中的高级修行者,达到罗汉境界。须陀洹:佛教中的初级修行者,达到菩萨境界。)
- 释义:据说阿罗汉的境界非常接近于须陀洹,但仍有差距。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佛教中不同修行阶段之间的微妙关系和过渡。
- 手摹梵天书,流布于九垠。(手摹:亲手书写。梵天:印度神话中的天神。九垠:天空的边际。)
- 释义:用手抄写的梵天之书流传在广阔的天际之中。
- 赏析:这表达了佛教经典的传播范围之广,以及其对后世文化的影响深远。
- 中国凡七部,一部已坏其六存。(中国:泛指全世界范围内的佛教信徒。七部:佛教经典分为七部。一部:指第一部分。)
- 释义:全球共有七部佛教经典,其中一部分已经残破不堪,其余部分依然存在。
- 赏析:这句话展示了佛教经典的多样性和持久性。
- 六部之中此其一,佩此可以安神魂。(六部:指前文提到的七部佛教经典中的六部。佩此:佩戴这一部分的经典。)
- 释义:这是其中的第六部,佩戴它可以让你的内心平静安宁。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经典对于精神修养的重要性。
- 洵若彼所云,西江一口何难吞。(洵若:确实如此。彼所云:他们所说。西江一口:比喻极其广阔或深奥的东西。)
- 释义:确实如他们所说,西方的江河一口就能容纳,但佛教经典的精髓却难以用语言来完全表达。
-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对佛教经典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情。
- 吾闻释迦教,率以譬喻论。(吾闻:我听说。释迦教:指佛教。率以:普遍地以……为准则。譬喻论:用比喻来解释教义的学说或方法。)
- 释义:我听说佛教普遍是以比喻来阐述教义的。
-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佛教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借助比喻来解释深奥的道理。
- 有如须弥山纳一芥子,大海水吸玻黎盆。(有如:就像……一样。须弥山:印度神话中的一座大山。纳一芥子:比喻极小的东西也能包含无限的力量。大海水吸玻黎盆:比喻极大的力量可以吸收一切,就像海吸吐百川那样无量。)
- 释义:就像须弥山能够容纳一粒芥子,大海能够吸收玻黎盆(古印度的一种容器)里的水一样,佛教教义的精微广大也是无法完全表述的。
- 赏析:这句话通过对比自然界的现象来强调佛法的深奥与包容。
- 细入无缝大则包乾坤,撮抟宝掌成胚浑。(细入无缝:像针眼一样小的东西也能钻入没有缝隙的地方。无缝大则包乾坤:宇宙间的一切都可以包含在这个无缝的整体之中。撮抟宝掌成胚浑:用手指轻轻一捏,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物体。)
- 释义:即使是最微小的东西,只要融入其中,就能感受到整个宇宙的包容和力量。
- 赏析: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哲学上的领悟,即万物相互关联,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 世人自昧真实谛,暗锁白日长昏昏。(世人:指普通人。自昧真实谛:不知道自己追求的真实真理是什么。暗锁白日长昏昏:比喻人们长时间生活在黑暗中,无法看见真理的光芒。)
- 释义:世人往往不了解真正的道理,被世俗的迷雾所遮蔽,以至于长时间无法看到真理的光芒。
- 赏析:这句话批评了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迷失方向的现象。
- 疑者以为无空诸所有胡得焉,信者以为有实诸所无非本元。(疑者:怀疑的人。无空诸所有:没有虚空中的存在。胡得焉:怎么能得到?胡:助词,用于反问句。信者:相信的人。有实诸所无:认为虚空中有实际存在的内容。非本元:不是根本的本体。)
- 释义:怀疑的人认为虚空中没有实际的存在,怎么可能得到呢?而相信的人则认为虚空中有实际存在的内容,这是事物的本来状态。
- 赏析:这句话探讨了虚空与实在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对现实的认知问题。
- 语言文字互胶扰,证入不二于何门。(语言文字:指语言和文字。互胶扰:互相纠缠不清。证入不二:达到某种境界或理解的一致性。)
- 释义:语言文字之间相互纠缠不清,我们如何能够进入那种不二的境界呢?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语言和思维在认识世界中的局限性和复杂性。
这首诗通过对佛经的描述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对世界的认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