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泉甘露吾不知,人间绝品惟荔支。
惜哉远落闽粤徼,为候又与烦蒸期。
四月则太早,七月则太迟。
佳者熟当小暑时,阑风伏雨交纷披。
炎官火伞赫赫曦,养成姑射仙山肌。
冰丸雪片不受嚼,化作凉液沁入人心脾。
我昔游闽遇岁稔,日啖四百五十颗有奇。
尔来喉吻久枯涩,北果厌摘频婆梨。
故人密渍或远致,四三五枚蒙见贻。
色香味三了无取,但觉一甘入颊胶如饴。
十年梦寐西禅枝,仙踪缥缈胡可追。
顾侯好事乃过我,闽产粤产兼尝之。
初尝得火山,名虽曰荔格实卑。
继而得挂绿,渐入佳境方称奇。
生绡半幅写不足,拟再乞画还徵诗。
今君已为一组縻,画饼说食徒尔为。
我归大作口腹想,岭峤虽远不过天南垂。
鹧鸪孔翠成群飞,老夫兴发神与驰。
齿牙缺落舌尚在,清泉涌穴蔌蔌先流颐。
【注释】 1、醴泉甘露:指荔枝,2、绝品:上等,3、闽粤徼:福建和广东边境,4、烦蒸期:受热期,5、太早:过早,6、太迟:过晚,7、小暑:节气名,8、阑风伏雨:天气阴暗,9、姑射仙山肌:荔枝皮的质地,10、冰丸雪片:形容荔枝的肉质,11、凉液:荔枝汁,12、日啖四百五十颗有奇:每天吃四百五十颗荔枝。13、北果厌摘:不舍得摘取南方的水果,如葡萄,14、见贻:赠与,15、色香味三了无取:颜色香味都没有可取的地方,16、胶:粘附物,17、西禅枝:荔枝的别称,18、缥缈:模糊不清,19、顾侯:诗人自称,20、好事:善于行善的人。
【赏析】
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这是一首记叙诗,作者通过写自己游历福建时品尝当地特产——荔枝的经历,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之情。首联先写荔枝的味道,再写其来历,中间两联写品尝的过程,最后以感慨收尾。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清新幽雅,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诗一开篇即点明题旨,说“我”不知醴泉甘露为何物,但人间绝品惟荔枝支而已。“惜哉远落闽粤徼”,感叹荔枝产地遥远,又因气候条件不佳,而难以大量出产。接着写四月则太早,七月则太迟。这时荔枝尚未成熟,采摘不便。“佳者熟当小暑时,阑风伏雨交纷披。”此时荔枝已经成熟,但天气阴沉,雨水纷纷扬扬,给采摘带来困难。
颔联写荔枝成熟后的特点。荔枝果实晶莹剔透,犹如珍珠一般;荔枝肉厚实,口感甘美。然而,由于生长环境的特殊性,荔枝的口感并不如北方水果那样脆爽,而是像冰珠雪片一样,入口即化。这种独特的口感,让人陶醉其中,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诗人用“养气”“冰丸雪片”等词语来形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荔枝独特的风味。
颈联写诗人品尝荔枝的情景。“炎官火伞赫赫曦”,炎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天空中的云彩似乎都被晒化成水珠,洒向大地。在这样的环境下,荔枝树依然茁壮成长。诗人感叹道:“养成姑射仙山肌。”这里的“仙山”既指荔枝的外形,也暗指荔枝的质地。荔枝的肉质坚实而有弹性,犹如仙人修炼而成的肌肤。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中所描绘的荔枝之景:“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可见诗人对荔枝之美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五、六两联进一步描写诗人品尝荔枝的感受。诗人说:“冰丸雪片不受嚼,化作凉液沁入人心脾。”“冰丸雪片”形容荔枝肉的口感细腻如珠玉,仿佛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小丸子在舌尖跳动;而“凉液沁入人心脾”则形象地描绘出荔枝汁液清凉宜人的口感,令人心旷神怡。诗人感叹道:“我昔游闽遇岁稔,日啖四百五十颗有奇。”这里回忆了诗人当年在福建游玩时,曾经品尝过当地的荔枝,那时他每天能吃四百五十颗荔枝,真是幸福极了。而如今却因为喉吻枯涩等原因,无法再次品尝到如此美味的荔枝了。
尾联写诗人对友人赠送荔枝表示感谢之情。“尔来喉吻久枯涩,北果厌摘频婆梨。”自从诗人的喉吻变得干涩以来,就再也没有吃过北方的水果了。而友人送给他的四三五枚荔枝,更是让他倍感珍惜。“故人密渍或远致,四三五枚蒙见贻。”原来友人是从远方特意送来的礼物,让诗人倍感欣慰。
整首诗以荔枝为线索,从荔枝的外形、味道、口感以及生长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赞美。同时,诗人通过对自身感受的回忆和对比,表达了对友人赠送荔枝的感激之情。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