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贤拾遗读书旧曾隐,公择山房万卷亦手抄。
兹山图记流传代不乏,但恐再往之计成浮泡。
清泉白石有约倘勿负,君其少缓容我为鸣髇。

【注释】

匡山:即匡庐山,在江西星子县西北。读书图歌:指《庐山五老图歌》。南麓:东面山的南麓,指庐山的西面山峰,即五老峰。都谏:指苏轼的朋友王巩(字定国,号文简,元祐初曾为谏议大夫),他任杭州通判时,苏轼曾为其题写《庐山五老图赞》,故称其为“南麓都谏”。

公择:苏轼号东坡居士。手抄:亲手抄写收藏。兹山:指匡山。兹山图记:指苏轼所作的《庐山五老图赞》(又名《庐山五老峰图记》),其中记述了匡山五老峰的山水形胜,以及作者与五老峰结缘的故事。流传代不乏:传下来不缺乏。但恐:恐怕。再往:再次前往。之计:计划。

清泉白石:指匡庐山上的温泉和美丽的石景。有约倘勿负:如果有约定,千万不要辜负。君其:你呀。少缓:稍微延缓。容我为鸣髇:请你稍等一会儿。

【赏析】

此诗作于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九月。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团风(今湖北团风县),寓居在匡山(今属江西九江市)附近的黄州。这首诗是他在游览匡山之后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他对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首联“栖贤拾遗读书旧曾隐,公择山房万卷亦手抄”,诗人回忆自己曾经隐居在匡山读书的情景。那时,他虽然身处官场,却依然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远离尘世的喧嚣。而如今,当他再次来到这片曾经隐居的土地时,却发现这里的风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颔联“兹山图记流传代不乏,但恐再往之计成浮泡”,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匡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他认为这里的山水之美已经传承了无数代人,但人们仍然需要不断努力才能欣赏到它的真谛。而他也担心自己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

颈联“清泉白石有约倘勿负,君其少缓容我为鸣髇”,诗人以清泉白石作为比喻,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他认为如果能够和朋友一起在这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那么这将是他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之一。因此,他希望朋友们能够珍惜这份友谊,不要辜负彼此之间的约定。

尾联“清泉白石有约倘勿负,君其少缓容我为鸣髇”,诗人以“鸣髇”作为结尾,寓意着希望朋友们能够听到他的歌声。他认为只有通过歌声才能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因此,他希望能够有机会和朋友们一起在这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共同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