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照耀开盲聋,僧伽兴废会有终。
岂如兹山媲华嵩,巍峨俯辟荆榛丛。
绵亘古塞接蠮螉,劫火不坏况兵戎。
地虽僻左秀独衷,昔名未彰今始蒙。
吾皇盛德迈帝鸿,尽摄六合归牢笼。
年年雅诗赋车攻,山庄近在封域中。
已获顾盻邀重瞳,何须秩祀偕三公。
小臣作歌达圣聪,特与此石庆遭逢。

【译文】

十方照耀开盲聋,僧伽兴废会有终。

岂如兹山媲华嵩,巍峨俯辟荆榛丛。

绵亘古塞接蠮螉,劫火不坏况兵戎。

地虽僻左秀独衷,昔名未彰今始蒙。

吾皇盛德迈帝鸿,尽摄六合归牢笼。

年年雅诗赋车攻,山庄近在封域中。

已获顾盻邀重瞳,何须秩祀偕三公。

小臣作歌达圣聪,特与此石庆遭逢。

【注释】

  1. 十方:佛教语,指宇宙间的一切地方。
  2. 华嵩:华山和终南山。
  3. 劫火:佛经中的比喻说法,意指世界毁灭时所烧的火焰。
  4. 地虽僻左:“地”即“国”,这里指中国。“僻”、“左”都是偏僻、边远的意思。
  5. “昔名未彰今始蒙”:从前没有名气,现在开始出名。
  6. 吾皇:指唐玄宗。“盛德”指唐玄宗的德行,“帝鸿”是说唐玄宗的功德广大如鸿。
  7. “六合”:古代中国对天地四方及周天星宿的总称。
  8. 车攻:车战,即战车作战。
  9. 蠮螉:一种爬行动物的名字。
  10. 顾盻(piē):斜视;盼顾。
  11. 秩祀:按等级享受祭祀的权利。
  12. 三公:中国古代的三个最高官位,即太师、太傅、太保。
  13. 小臣:谦辞,指作者自己。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华山的颂诗。诗人借华山的雄伟气势和险峻风光来赞美大唐盛世的繁荣昌盛。全诗共分六段,每一段都用四行韵律,每行七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首段写华山的壮丽景象,用“十方照耀开盲聋”来形容华山的光辉普照,无所不至;“僧伽兴废会有终”则暗示了华山的永恒不变。接着用“岂如兹山媲华嵩”来进一步描绘华山的高大和宏伟;最后用“巍峨俯辟荆榛丛”来形容华山的壮观,如同一把巨大的伞盖覆盖在荆榛丛之中。整段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华山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又隐含着对大唐盛世的美好期待。

第二段写华山与周边地区的联系。通过“绵亘古塞接蠮螉,劫火不坏况兵戎”两句,将华山与周边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既有历史的沉淀,又有现实的辉煌。同时,也暗示了华山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其地位不可替代。

第三段写华山的历史变迁。“地虽僻左秀独衷”一句,既表达了华山地理位置的偏远和独立于世的特点,又暗示了它历史上的辉煌和荣耀。而“昔名未彰今始蒙”则揭示了华山历史发展的曲折和复杂性。

第四段写唐玄宗的功绩。诗人通过“吾皇盛德迈帝鸿”一句,表达了对唐玄宗盛世之治的赞美之情。他赞扬唐玄宗不仅政治清明、国力强盛,而且仁德兼备、恩泽深厚。而“尽摄六合归牢笼”则进一步强调了唐玄宗的英明决策和高超治理能力,使天下太平、万邦来朝。

第五段写唐玄宗的统治成就。通过“年年雅诗赋车攻”一句,表达了唐玄宗每年都有新的政绩,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暗示了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繁荣和文化繁荣。而“山庄近在封域中”则进一步描绘了唐玄宗统治下的国家版图辽阔、资源丰富的景象,展现了国家的富饶和强大。

第六段写唐玄宗的个人品质。通过“已获顾盻邀重瞳”一句,表达了唐玄宗拥有一双慧眼洞察世事的智慧和才能。而“何须秩祀偕三公”则进一步强调了唐玄宗不需要依靠他人的祭祀和礼遇来证明自己的功绩,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赢得了天下人的敬仰和尊重。

整首诗以华山为线索,通过描绘华山的壮丽景色和历史变迁,赞美了唐玄宗的功绩和治国理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大唐盛世的向往和憧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