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之交冬令行,雷宜收声乃发声。
婴儿昼啼天女笑,群蛰启户鱼龙惊。
初闻吴中夏大水,万顷平畴长蒲苇。
又闻蔚州七月霜,尽杀稷菽秋无粮。
虽云地气异南北,何至天道违阴阳。
野人未敢窥天意,目击口传非一事。
他年谁考五行书,五行志灾不志瑞。
舟中纪事
十月之交冬令行,雷宜收声乃发声。
婴儿昼啼天女笑,群蛰启户鱼龙惊。
初闻吴中夏大水,万顷平畴长蒲苇。
又闻蔚州七月霜,尽杀稷菽秋无粮。
虽云地气异南北,何至天道违阴阳。
野人未敢窥天意,目击口传非一事。
他年谁考五行书,五行志灾不志瑞。
注释:十月是秋季的月份,这个时期是农历的十月,也就是立冬之后、小雪之前。这个时候天气寒冷,万物凋零,所以有“立冬小雪”的说法。
雷,是指打雷的声音。在古代,人们认为雷是天神发怒的表现,是一种非常神秘的力量。因此,当雷声出现时,人们会认为这是天神降临人间的信号。
婴儿的哭声和天女的笑声,都是自然界中的奇妙之声。婴儿的哭声清脆悠扬,宛如天籁之音;而天女的笑声则如同仙乐一般,让人陶醉其中。这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群蛰(zhé)是动物冬眠的意思。蛰,是指动物在冬天的时候进入地下冬眠的状态。这里指的是昆虫等动物在冬天的时候纷纷躲进地下冬眠。
初闻吴中夏大水,万顷平畴长蒲苇。
又闻蔚州七月霜,尽杀稷菽秋无粮。
这两句诗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现象。
初闻吴中夏大水,万顷平畴长蒲苇。
这是说在夏天的时候,吴中地区发生了大水灾,淹没了大片的土地,变成了一片泽国。这里的“万顷”,指的是广大无边的土地,形容受灾面积之大。而“蒲苇”则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生长在沼泽地带,能够适应低洼潮湿的环境。这里的蒲苇被洪水淹没后,依然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又闻蔚州七月霜,尽杀稷菽秋无粮。
这是说在七月的时候,蔚州地区发生了一场大霜灾,使得庄稼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这里的“稷菽”是指粮食作物,它们在这场霜灾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无法继续生长。
虽然北方气候与南方不同,但是大自然的法则是一样的。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只要遇到自然灾害,都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影响。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吴中和蔚州的自然灾害,突显了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性。
虽云地气异南北,何至天道违阴阳。
尽管北方和南方的气候环境有所不同,但是天地之间的法则却是一致的。这里的“地气”,指的是地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而“天道”,则是指自然规律对生命的约束。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生命世界的运行机制。
野人未敢窥天意,目击口传非一事。
这是说普通人没有资格窥探自然的奥秘,只能通过观察和传闻来了解一些基本情况。这里的“野人”指的是普通百姓,他们虽然没有高人一等的智慧,但是却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
他年谁考五行书,五行志灾不志瑞。
这是说未来的人是否能够撰写一部关于五行学说的书籍呢?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将宇宙万物归结为五个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认为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五行志灾不志瑞。
这里的“五行”指的是五种基本物质元素,它们是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在五行学说中,它们被认为是相互依存和平衡的。而“灾”和“瑞”则分别代表了自然灾害和吉祥之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必然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自然灾害并不一定预示着吉祥之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