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以东得名,罗列非一岭。
儿孙丈人行,屈首殊未肯。
今晨天忽云,晴色变凔𠖷。
蒸蒸气浮盎,冒冒烟上井。
众峰处囊中,刻露锥出颖。
一峰独埋没,有物踞其顶。
阳乌从东升,对射却无影。
林寒不受照,万象凄以冷。
大风西北来,作力一何猛。
奔逃脱鳞甲,破碎宁复整。
正赖湖腹宽,吐吞在俄顷。
山人耳目炫,梦呓唤初醒。
重看莫釐高,乃若裘挈领。
出云篇和西斋
出云山以东得名,罗列非一岭。
儿孙丈人行,屈首殊未肯。
今晨天忽云,晴色变凔𠖷。
蒸蒸气浮盎,冒冒烟上井。
众峰处囊中,刻露锥出颖。
一峰独埋没,有物踞其顶。
阳鸟从东升,对射却无影。
林寒不受照,万象凄以冷。
大风西北来,作力一何猛。
奔逃脱鳞甲,破碎宁复整。
正赖湖腹宽,吐吞在俄顷。
山人耳目炫,梦呓唤初醒。
重看莫釐高,乃若裘挈领。
注释:
出云:指地名出云县,这里泛指山中的云。
罗列:排列,指山脉的分布。
儿孙丈人:指山中人世代居住。
屈首:低下头。
今晨:今天早上。
凔(huò)𠖷:昏暗的样子。
盎(yíng):大盆或罐子。
冒冒:浓密的样子。
鳞甲:鱼鳞甲壳。比喻山中的岩石、林木等。
掣(cè):拉。
披靡(pī mǐ):倒下,被击败。
瞂(zhōu):箭靶。
阳乌:指太阳。
林寒:树林寒冷。
不受照:无法被阳光照射。
凄:凄凉。
猛:猛烈。
湖腹:指湖的中心部位。宽:宽阔。
炫:明亮,闪烁。
莫釐:地名,这里指山峰。
挈:提起,带起。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篇咏物诗。全诗通过对出云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首联“山以东得名,罗列非一岭”,开篇便点明了出云山的名称来源,同时通过“罗列非一岭”一词,也暗示了山峰众多、形态各异的特点。这两句诗既为后文对山的描述做了铺垫,也为整首诗奠定了一个宽广的基调。
颔联“儿孙丈人行,屈首殊未肯”,进一步描绘了山上的景物以及山中人的生活状态。这里的“儿孙丈人”指的是山上世代居住的人,他们的“屈首”则是指低头劳作的状态。而“殊未肯”则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无奈和不满。这一联不仅形象地勾勒出了山中人的生活场景,也展现了出云山独特的自然之美。
颈联“今晨天忽云,晴色变凔𠖷”,“今晨”指的是早上的时候,而“忽云”则是指突然降临的云彩。当晴空万里的时候突然出现乌云,使得原本明亮的天空变得昏暗起来,这种突变的景象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而“晴色变凔𠖷”则进一步描绘了乌云笼罩下的天空景象,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这两句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天气的变化,也反映了出云山独特的地理特征。
接下来五句“蒸蒸气浮盎,冒冒烟上井”,“蒸”指的是热气蒸腾,“冒冒”则是形容烟雾弥漫的景象。通过这些词汇的描述,读者可以想象到出云山中云雾缭绕、热气腾腾的美景。而“众峰处囊中,刻露锥出颖。”则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山峰比作袋中的物体,而“刻露”一词则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峰尖刺的轮廓,如同锋利的锥子一般。这句诗不仅富有想象力,也体现了出云山的陡峭与奇特。
接下来的“一峰独埋没,有物踞其顶”,更是直接描绘出一幅出云山的奇景——一座山峰独自矗立在群山之间,而山顶之上竟然有一个物体占据了整个视野。这一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山峰的独特之处,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见解。
尾联“阳鸟从东升,对射却无影”,“阳鸟”指的是太阳,而“对射”则是指太阳与山峰之间相互对峙的场景。然而,由于山峰的遮挡,太阳的光芒无法直射下来,因此无法形成影子。这句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太阳与山峰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暗示了出云山的神秘与深邃。此外,“林寒不受照”,更是通过树木无法受到阳光照射的现象,展现了出云山中植被稀少、生态脆弱的特点。而“万籁寂无声”,则是对周围环境进行描绘,强调了出云山静谧、幽深的氛围。
最后两句“大风西北来,作力一何猛;奔逃脱鳞甲,破碎宁复整”,则是通过描写大风的到来和其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展现了出云山的自然风貌。这两句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大风的景象,也通过风的力量对山峰进行了描绘。其中“奔逃脱鳞甲,破碎宁复整”一句更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大风肆虐下山峰破碎不堪的情景。这两句诗不仅富有画面感,也体现了作者对出云山独特地貌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