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形陡然来,其势乃易量。
孤根虽秀拔,群岫或争抗。
泰岱四岳宗,宇宙虞隘妨。
大麓起沂州,鳞鳞叠峦嶂。
客程穷五日,日日坡陀上。
不知去平地,己是几千丈。
渐觉所历高,纵眼快前向。
昨经新泰郊,突兀方示象。
将开意忽会,在远神弥王。
霞气举之升,隔天树屏障。
龟蒙挟凫绎,连络走相傍。
徂徕亦儿孙,未可侪辈行。
其他况培塿,倚伏同一状。
今朝及山趾,耳目嗒焉丧。
便思蹑芒屩,去倚扶桑杖。
天门泬寥开,万里詄荡荡。
仰瞻星汉逼,下扫云海涨。
鸡鸣日观峰,倒影出摩荡。
惜哉身未到,祇用穷想像。
秦松汉代柏,盘攫倘无恙。
碑忆磨崖镌,亭思驻跸创。
贤君七十二,踵事规模壮。
如何太史文,隐跃时近谤。
谁陈封禅颂,体格要有当。
游踪触睹记,即事语敢放。
览眺存古怀,终期慰遐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岱之作。诗中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首句“山形陡然来,其势乃易量。”描写了泰山的高大、险峻,让人难以估量其高度。

诗人以“孤根虽秀拔,群岫或争抗。”来赞美泰山的独立高耸,与其他山峰相比显得更加突出。这里的“孤根”指的是泰山的峰顶,而“秀拔”则形容其高耸入云,傲视群山。

第三句“泰岱四岳宗,宇宙虞隘妨。”进一步强调了泰山在四岳之中的地位,以及它对宇宙的影响。这里用“四岳宗”来形容泰山在众多高山之中的统领地位,而“虞隘妨”则表示泰山的存在使得整个宇宙都显得更为广阔。

第四句“大麓起沂州,鳞鳞叠峦嶂。”继续描绘了泰山周围的自然景观,其中“大麓”指的是泰山脚下的山脉,“鳞鳞叠峦嶂”则形象地描述了这些山脉连绵起伏,如同鱼鳞一般。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旅行经历,表达了对泰山的向往之情。“客程穷五日,日日坡陀上。”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这次旅行中,我花了五天才走到了泰山脚下。而在这五天里,每天都需要攀爬陡峭的山坡。

第五句“不知去平地,己是几千丈。”则是诗人在感叹自己已经到达了泰山的山顶,却仍然感到有些难以置信。这里的“不知”和“己是”相互呼应,表达了作者对于自身所处环境的惊奇和赞叹。

第六句“渐觉所历高,纵眼快前向。”继续描述了登山过程中的感受,当登上更高的地方时,视野会变得更加开阔,让人感到心胸也随之开阔。这里的“渐觉所历高”和“纵眼快前向”都是表达登山过程中所见所感的诗句。

第七句“昨经新泰郊,突兀方示象。”则是回顾之前的经历,提到了曾经经过泰山的新泰地区,那里的山势突然显现出来,给人一种雄壮的感觉。这里的“突兀”和“方示象”都是形容山峰突然出现的景象。

接下来的诗句都是对泰山美景的赞美和描绘。从“将开意忽会,在远神弥王。”到“霞气举之升,隔天树屏障。”都是对泰山美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最后两句“龟蒙挟凫绎,连络走相傍。”和“鸡鸣日观峰,倒影出摩荡。”则是对泰山周边环境的描述,通过具体的景物来衬托泰山的壮观。

整首诗通过对泰山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同时,通过对旅途经历的记述,也展现了诗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