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许州许田人。
善骑射。
太宗太平兴国初,补东头供奉官、亳州监军。
从征太原、范阳。
七年,与许昌裔同掌水陆发运两司,储积增羡,号为称职。
黎阳当舟车交会,以荐命护黎阳军。
召为右羽林大将军,出知扬州兼淮南发运使,徙为通许镇都监。
宾事太祖之父弘殷及太祖、太宗殆六十年,最为勤奋。
生卒年:923-995
宋许州许田人。
善骑射。
太宗太平兴国初,补东头供奉官、亳州监军。
从征太原、范阳。
七年,与许昌裔同掌水陆发运两司,储积增羡,号为称职。
黎阳当舟车交会,以荐命护黎阳军。
召为右羽林大将军,出知扬州兼淮南发运使,徙为通许镇都监。
宾事太祖之父弘殷及太祖、太宗殆六十年,最为勤奋。
生卒年:923-995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作者思想观点和艺术手法的基本能力。此题考查了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从炼字的角度切入,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题中要结合全诗,从炼字的角度分析“雾”“文豹”“霜”等词的含义,并分析这些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沧海藏残月(沧海:大海) 残月,即残缺的月亮。这里以大海藏匿残月的景色作比喻,写出了大海波涛汹涌
这首诗描述了济川求用的楫和渡海自扬帆的场景。同时,诗中还描绘了风起浮云卷、潮平落日衔等自然景象,以及赤分君子胆、红映美人衫等人文景象。最后,诗中的“蓬丈诸天外,方舟愿一监”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的向往。 “济川求用楫”,意味着在济川中需要用到船桨(楫)来划水前行,这代表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正如诗人在济川中找到了使用船桨的方法一样。 “渡海自扬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诗句的意思和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来分析。 首联“郁郁千寻树,葱葱大小山”,描写凤山的树木郁郁苍苍,大小山峦连绵不断,用“千寻”“葱茏”修饰树木和山体,生动地描绘出凤山的秀美景色;颈联写凤凰山四季的景致,“蒲柳秋雕质,松杉雪老颜”,秋天里,蒲草柳树的叶子已经变黄,仿佛雕镂成的小兽一般
【注释】 凤山:即凤凰山,在今江苏省丹阳市西北。八景:指凤凰山周围的八大风景名胜。震:震动。冯夷:传说中的水神,这里借指大海。海若:神话中海神的名称,此处泛指大海。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了凤凰山的八景后写的。诗的前二句写山色之秀美,后六句写山势之奇伟。全诗语言简洁,意境雄浑而清丽。 “水阔烟生雨,涛高浪作声”两句,写远望江上景色,境界壮阔。“水阔”点明地点,“烟生雨”点明时令
凤山八景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组诗,共有八首。这组诗以描绘凤山的美景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 下面是这首诗逐句释义: 淡淡沧溪夜,溶溶皓魄秋。 淡淡沧溪夜,溶溶皓魄秋。这里的“沧溪”指的是沧浪溪,是一条位于凤山脚下的溪流。夜色朦胧,月光洒在溪水上,使得整个景象显得更加宁静而美丽。这里的“溶溶皓魄秋”则形容的是秋夜中的明月,皎洁明亮,宛如一颗明珠悬挂在天空中,照亮了整个秋天
诗句翻译: 1. 熏风吹泮水,荷芰发清香。 2. 澹荡烟波里,氤氲台榭傍。 3. 敢夸君子质,幸藉圣人光。 4. 尚愿扶摇力,微馨献玉堂。 注释及赏析: - “薰风吹泮水,荷芰发清香”:薰风,这里指的是温暖的风,吹过泮水,使得荷花和莲叶散发出清新的香气。泮水,古代学宫前的池塘,这里象征着知识和学问。 - “澹荡烟波里,氤氲台榭傍”:澹荡,水面平静,泛着微波。烟波,指水面上的雾气,朦胧而美丽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颂扬王政、帝仁的七言绝句。下面是每句话的释义和注释,以及最后的赏析。 1. 翠岫嘘云暖,青风送雨春 - 翠岫(绿色的山峰):山峦的颜色呈现为翠绿色,形容山色青翠。 - 嘘云暖:形容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仿佛山在温暖地吐息。 - 青风送雨春:春风带来细雨,使春天的气息更加浓郁。 2. 三阳开泰象,万物畅生辰 - 三阳开泰:指春季阳气开始旺盛,象征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注释】 1.凤山:指凤凰山上。八景:指凤凰山上八个著名风景区,这里泛指风景名胜。含残照:夕阳西下时紫气笼罩着残霞。流霞映翠屏:晚霞映照着翠绿的山屏。海波原自碧:海水本来是绿色的。隐见蛟龙窟:蛟龙隐藏在洞穴之中。虚无鸟兽形:虚无缥缈的鸟儿和动物的影子。馀光难极目:落日的余晖难以看得很清楚。直欲上天庭:直上天空去。 2.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凤凰山的景色,诗人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注释】 越来溪:指浙江绍兴附近的一条河。吴人旧地:指吴越地区,是古时的吴国和越国的领地。“越人开”句:越人(即今浙江一带)把这条河流重新开通了。岸上谁将柳树栽:在河岸上,是谁栽种的柳树?春水绿波三二月:春天的时候,水面上的春水碧绿如蓝,波光粼粼。画船全是赛神回:用装饰得十分漂亮的小船去祭祀神灵。 【赏析】 诗中描写的是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首句“吴人旧地越人开”,说明这是吴越地区的一处名胜古迹
注释:有棵树枯死,但不记得春天。它依傍在虞仲的坟墓旁边。山里的人家约定不要打柴采野果,他们是十位贤人的第九人。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树来比喻诗人自己。诗中以树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虞仲的敬仰之情。诗中运用“不记春”和“相约”等字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与虞仲的关系,以及山家之间的约定。全诗语言朴实、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