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半幅江湖景,移置千峰最上头。
拨触游人动归兴,芦花风里屋如舟。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太乙峰西麓有芦林亦静者之居也”:太乙峰在今江西鹰潭市贵溪县境内(《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五引《括地志》)。太乙峰是庐山的主峰,其下即著名的芦林谷。“西麓”是山脚之下,即山脚之下;“亦静”是说此处人迹罕至,清幽宁静。“亦”,也是。“庐”,简陋的房屋,这里指诗人的住所。“芦林谷”位于庐山西北,东起白鹿洞书院,西至五老峰,南北长10里,东西宽3~5里左右。

第一联:“谁将半幅江湖景,移置千峰最上头。”

“江湖景”是泛指自然风光,这里指庐山的风景。“半幅”,这里指庐山的一角,也就是庐山风景的一部分,也可以理解为庐山风景的一角。“移置”,是指把景物从原来的地方移动到别的地方。“千峰最上头”,千峰最上面,意思是庐山最高处。

颔联:“拨触游人动归兴,芦花风里屋如舟。”

这句中“拨触”,意为触动。“归兴”,是归乡的兴致和愿望。“芦花风里屋如舟”是说在芦花飘动的风吹拂下,诗人居住的屋子好像一叶小舟。“屋”,指屋子。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庐山芦林谷一带的山水景色。首联写芦林谷的地理位置,点明诗题。颔联描写了芦林谷中的美景,其中“拨触游人动归兴”一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被芦林谷美景所吸引,而流连忘返之情。颈联进一步描绘了庐山的自然景观,其中“芦花风里屋如舟”一句,更是以小见大,写出了芦林谷中美丽的自然景色。尾联表达了诗人被庐山美景所吸引,流连忘返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答案】

太乙峰西麓有芦林谷,亦称庐林谷或竹溪谷。为庐山风景最佳处,因山势高峻秀丽而得名。谷中奇松怪石,云烟泉瀑,古迹名胜颇多。宋苏轼曾题“庐林谷”三字于崖壁之上,后易以“庐林绝境”。

“移置千峰最上头”的意思是:将那半幅江湖景色移置于千峰最顶端。这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半幅江湖景色比喻成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将千峰最顶端比喻成她的衣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庐山的壮丽秀美。

“拨触游人动归兴”的意思是:触动游人的归乡之情。这一句运用了动词“拨触”,表现了诗人被庐山美景所吸引,而流连忘返之情。

“芦花风里屋如舟”的意思是:在芦花飘动的风吹拂下,诗人居住的屋子好像一叶小舟。这一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诗人居住的屋子比喻成一只小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与庐山之间的亲密关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