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塔前丞相祠,千秋兴废偏同时。
我来吊古一惆怅,青史贤奸僧不知。
【注释】
赵忠定公废祠在天池塔傍:赵忠定公,指赵鼎。他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为相,曾与秦桧共治朝事,后被贬至潮州,途中死于贬所,其墓在潮州西湖之南,后人立祠堂于西湖之滨,名“忠定公祠”。天池塔,即白塔,在杭州西湖孤山北麓。丞相塔前丞相祠,指白塔前的丞相祠。千秋兴废偏同时:千秋万代,兴衰成败,都在同时发生。一惆怅:我来到此地,十分感慨惆怅。青史贤奸:指青史上的贤人与奸佞。僧不知:不知道谁是僧人。
【赏析】
《吊古》是一首吊古伤今之诗。全诗四句,首二句言丞相祠之废,三、四句写吊古之感。
起笔点明地点:“我来吊古一惆怅”,这一句是诗人的直接抒情。吊古之情,因何处而起?自然是从丞相祠开始。“我来吊古”,是说诗人来此凭吊,而“一惆怅”则写出了诗人凭吊之后的感触。
颔联紧承上文,进一步写凭吊的原因。“千秋兴废偏同时”,“千秋”是虚指,表示时间之长,而“兴废”则实指。这句的意思是说:千秋万代以来,兴衰成败,都是在同时发生的。“兴”是兴盛,“废”是废弃,两句连用,意谓无论是兴盛还是废弃,都是在同一时间内发生的,因此,对于历史的得失成败都不必过于计较,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任何朝代和君主都无法摆脱的命运。
颈联转写凭吊的内容。诗人来到丞相祠,自然会想到当年丞相赵鼎的事迹和他的功过是非。“我来吊古一惆怅”,诗人在这里抒发的是凭吊之后的感慨和怅惘。“吊古”是凭吊古代的历史遗迹或遗迹中的历史人物、故事等,“兴废”指兴亡更替。诗人来到丞相祠凭吊,自然要想到丞相赵鼎的功过是非。“我来吊古一惆怅”中的“一惆怅”就是诗人凭吊之后的感受。
尾联直抒胸臆。“青史贤奸”是指史书记载的历史上的人物及其事迹。“僧不知”是说这些贤与不贤的人,那些善与不善的事情,僧人都不知道。“僧不知”是反语,意思是说僧人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也就是说僧人不知道什么是贤什么是奸。这里的“僧不知”,既指僧人无知,又含有对僧人的嘲讽意味。
此诗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据传,此诗是陆游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看到一位僧人在白塔下念诵《金刚经》,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就写了这首绝句寄给这位僧人,并附诗说明原委。陆游当时在杭州任通判,他看到白塔下的和尚读经,便写下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