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新诗自落成,尚留斋笏待余名。
云烟物态论今昔,风雨心期阅晦明。
泼刺红鳞当槛跃,䙰褷白鹭导舟行。
人间扰攘知何限,不博先生笑绝缨。
【注释】
揆公:即李揆,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院长:指李揆任杭州知府时,曾建有西湖的“六一阁”,并请苏轼题字,东坡书阁中壁,称其为“六一居士”。小洲:指湖中小岛名白堤,又名苏堤,在今杭州市。亭榭:指苏轼所建的“六一亭”。原韵:指《六一亭赋》中的四首诗。次韵:指和苏轼同作的四首诗。见属:指李揆请苏轼作诗。
【赏析】
此诗是和李揆同作的四首诗的最后一首,前四首诗是作者自述新诗成后的情景以及自己的感受,最后一首则是对李揆的酬答之作。
首联两句写自己创作新诗的情况。诗人说:“新诗四章刚完成,还在斋官的笏板旁等待你的题词。”这里用了“待”字,说明作者对李揆寄予了厚望。
颔联两句写自己创作的感受。诗人说:“云烟物态,论古今;风雨心期,阅晦明。”这里的“云烟物态”,指的是自然景象;“今昔”、“风雨”、“晦明”,则是指人生世相。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变化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颈联两句写自己创作的构思过程。诗人说:“泼刺红鳞当槛跃,䙰褷白鹭导舟行。”这里用“泼刺”来形容水波激荡,“䙰褷”形容水鸟飞翔的样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而“当槛跃”、“导舟行”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创作构思过程。
尾联两句写自己创作的感受。诗人说:“人间纷扰知多少,不博先生笑绝缨。”这里用了“笑绝缨”来表达自己的谦逊之情。诗人认为自己虽然才华横溢,但仍然不如李揆,因此不敢自傲。同时,这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李揆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