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拟松高对阮论,朝回一意避尘喧。
瓣香自觉心源净,明镜端除眼界昏。
菱叶牵丝萦瓦影,桃花拍浪没桥痕。
此中何处容残客,应许扶藜独扣门。

【注释】

院长:指宋代名儒朱熹。揆公:即朱熹,字元晦(1130~1200),福建建阳人,是南宋理学大师,哲学家、教育家。

小洲:小岛或水中的小陆地。

见属:受托而作的应和之作。

原韵:原作中押的平声韵。

其三:第三首。

菱叶牵丝萦瓦影,桃花拍浪没桥痕:这两句写景。菱叶:菱花。菱花形似菱角,故以“菱叶”为喻。菱叶牵丝:形容细长柔弱的柳丝随风摇曳的样子。萦:缠绕。这两句写柳树的柔美。

桃:桃花。拍浪:拍水声。没桥痕:没入水中,没有痕迹。这两句写桃花的艳丽动人。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用细腻的语言描写了园池中的亭榭以及亭榭周围的景物,表达了自己超然世外、寄情山水的情趣。

开头两句,诗人描绘了自己在庭院中构筑亭台时的情景。他想象着自己正在一座新建的亭台上,与友人一同赏玩美丽的园林景色。诗人说:“我打算像古人一样,在高大的松树旁边,和阮籍一起谈论学问。”这里,诗人通过与古代文人的比较,表现出自己的学识渊博和高洁志趣。接下来,诗人进一步描述了自己在亭台旁欣赏美景时的心情。他说:“每天从早到晚,我都只想避开尘世的喧嚣。”这表明诗人渴望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一种宁静的生活。

中间四句则着重描写了亭台周围的风景和自己的心境。诗人说:“每当我闻到梅花的清香,都会觉得自己的心地变得纯净无瑕。”梅花象征着高尚的品质和纯洁的心灵,所以这里的“心源净”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内心世界变得清净无垢。诗人又说:“明亮的镜子可以消除心中的困惑和迷茫。”这意味着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物,达到了心灵的澄明和平静。接着,诗人又写道:“菱叶轻轻拂过水面,仿佛是在牵着我的心思。”这里的“牵丝”形象地表现了菱叶的纤细和柔弱,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微妙变化。最后,诗人说:“桃花随着波涛拍打着岸边,仿佛是在淹没我的足迹。”这里的“拍浪”形象地表现了桃花的鲜艳和活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波动和不安。

尾联两句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诗人说:“在这美好的园林中,哪里还能找到像我这样的客人呢?我宁愿拄着拐杖独自敲响门扉,寻找一位知己朋友。”这里的“残客”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也可以理解为那些尚未找到知音的朋友。总之,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知音难寻的感慨和无奈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园池中亭台及其周围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超脱。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知音难寻的感慨和无奈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