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问身心影答形,篱杉径竹对亭亭。
开编一盏供浮白,排闼千峰与送青。
鹤迹爱穿花底觅,渔歌长忆雨中听。
年来自叹才将尽,拟向诗仙更乞灵。
神问身心影答形,篱杉径竹对亭亭。
开编一盏供浮白,排闼千峰与送青。
鹤迹爱穿花底觅,渔歌长忆雨中听。
年来自叹才将尽,拟向诗仙更乞灵。
注释:这首诗是院长揆公在园池小洲上新构的亭榭落成后自赋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主题是写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向往。
具体而言,“神问身心影答形”一句,可以理解为诗人面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感叹自己的身心与自然景观的相互映衬,仿佛是身体的影子被投影到了形体之上。而“篱杉径竹对亭亭”一句,则描绘了诗人站在亭子上,眺望四周的景象,那些篱笆、小树和竹林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与亭子的高大挺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开编一盏供浮白,排闼千峰与送青”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亭子里品茶的情景。他打开窗户,让清风拂面而来,同时,眼前的景色也仿佛在为他送上一杯清茶。而“千峰与送青”则形象地描绘了山峦叠嶂,山峰耸立的景象,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
“鹤迹爱穿花底觅,渔歌长忆雨中听”两句,则转入了诗人的思绪。他喜欢在花丛中寻找飞翔的鹤的身影,同时也常常回忆起在雨中听到的渔歌。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年来自叹才将尽,拟向诗仙更乞灵”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现状的感慨。他感叹自己的才华已经耗尽,想要借助诗歌的力量来寻求解脱。这里,“诗仙”一词指的是李白,他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以豪放洒脱著称。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与自身的身心融为一体,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同时,诗人也通过自我反思和追求,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