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宫六月全无暑,早觉凉生大火中。
客里心情原草草,老来光景又匆匆。
千山朔气初迎雁,一雨秋声尽入虫。
笑指伊苏河畔柳,三年与尔共西风。
【注释】
七月朔:农历正月初七。乌城:今河南洛阳东北。行宫:皇宫的外苑,这里指洛阳。六月:指夏至后的第二个月。全无暑(shǔ):一点儿也听不到夏天的热浪声。早觉凉生大火中:在酷暑中早早地感到了凉爽。大火中,太阳直射地面的烈日。
客里心情原草草:客居异地的心情本来很匆迫。客里,客中,旅途中。原草草,匆匆的样子。
老来光景又匆匆:老年的生活又过得匆匆忙忙。光景,岁月,时光。又,又,再。
千山:千重山岭。朔气:初秋时的寒气。迎雁:迎接归雁。伊苏河是伊洛河的古称,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笑指:笑着说。伊苏河畔柳:伊洛河边的柳树。指:指着。
三年:三年前。西风:秋风,这里指秋天。
【赏析】
《立秋》诗是诗人在洛阳时写的咏叹秋的诗。此诗首句写洛阳立秋时节气候的特点;第二、三句抒写作者在异乡客中的感慨;第四、五句描绘了伊洛河畔的景色和物候;末两句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此诗以立秋为题,从季节变化的角度入手,描写了洛阳的气候特点,以及自己客居异乡时的感受。首句“七月朔”,点出了立秋这一节气,表明天气开始转凉,炎热已经过去。接着,诗人描述了洛阳的气候情况:“行宫六月全无暑,早觉凉生大火中。”在酷暑中早早感到了凉爽,这反映了洛阳立秋时节的气温特点。
在炎热的夏日中突然感到凉爽,对于长期生活在炎热地方的人来说,可能会引起一些感慨。因此,接下来诗人表达了自己在异乡客中的感慨:“客里心情原草草,老来光景又匆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异乡客中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年事已高、岁月匆匆的感觉。
诗人描绘了洛阳的景色以及物候的变化:“千山朔气初迎雁,一雨秋声尽入虫。”这句诗描绘了洛阳的山川景观以及秋季的气候变化,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笑指伊苏河畔柳,三年与尔共西风。”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两人曾经共同度过的时光。
这首诗通过描绘洛阳的气候特点以及自己客中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以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写手法,如“早觉凉生大火中”、“千山朔气初迎雁”、“一雨秋声尽入虫”等,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