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汗翻浆晚未融,雨声夜入荻芦丛。
孤舟野岸少嘉树,六月大江多暴风。
蚊响似为雷助势,萤光敢与电争红。
等闲何用生分别,多付微凉一枕中。

【注释与赏析】

赭矶:山名。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雨泊:即雨中停泊。

午汗翻浆晚未融:中午时,汗水滴入水中,晚上水尚未完全凝固(融)就又下雨了。

雨声夜入荻芦丛:雨声在夜晚渗入荻苇和芦苇丛中。荻苇: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可做扇子、船篷等用。

孤舟野岸少嘉树:孤零零的小船停靠在荒凉的岸边,周围没有多少树木可供栖身。嘉树:美好的树木。

六月大江多暴风:六月的长江上常有狂风暴雨。这里以六月大江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险。

蚊响似为雷助势:蚊子的叫声好像在帮助雷声增加声势(暗喻人生艰难,有志之士应奋发努力)。

萤光敢与电争红:萤火虫发出微弱的光,不敢与闪电相比(暗示人生短暂,应及时努力)。

等闲何用生分别:为什么要把生离死别的分别看得那么轻易呢?生:指人活着的时候。分别:指人的离别。

多付微凉一枕中:何必在意这短暂的凉意(暗示要珍惜生命,努力奋斗)。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江边宿泊的情景。诗的前两句写江边夜雨的景象;三、四句写江边荒寂无人,只有孤舟和野岸相伴;五、六句写江上风雨交加,而诗人却毫不在意;最后两句是全诗主旨,诗人劝慰人们不要过于看重生死离别,要有奋斗的精神。

诗的前两句“午汗翻浆晚未融,雨声夜入荻芦丛”,描写了诗人江边夜雨的场景;“午汗”指的是午后汗水滴滴入水。“翻浆”是河水因日晒蒸发后重新凝结成的水珠。这句诗描绘了午后时分,太阳照射下,江面热气蒸腾,水气弥漫,水滴落水之后,经过阳光照射,又结成了小水珠,仿佛是汗水一样;而到了傍晚,这些小水珠还未曾融化,又被雨水淋湿。“晚未融”则是指到了晚上,小水珠仍未融化。“雨声夜入荻芦丛”一句,则是说雨点落在了荻苇和芦苇丛中的水面上,发出沙沙的声音。这里的“荻芦丛”应该就是“荻苇”中的芦苇丛。荻苇: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可做扇子、船篷等用。

前两句写江边夜雨的场景。诗人通过对江边夜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诗的第三、四句“孤舟野岸少嘉树,六月大江多暴风”,描写了江边荒寂无人的景象;“孤舟”指的是孤独的小船。“野岸”指的是荒芜的岸边。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看到江边无人陪伴的情景,只有孤舟和野岸相伴。“六月大江多暴风”则是指夏季的长江上常常有狂风暴雨。这句诗通过描述大江上的风浪险恶,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诗的第五、六句“蚊响似为雷助势,萤光敢与电争红”,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隐喻;“蚊响”是指蚊虫的鸣叫。“萤光”是指萤火虫发出的光亮。这句诗描绘了蚊虫似乎在为雷声助威,萤光则敢于与闪电争夺光明。这里的“雷助势”和“电争红”都是比喻,用来形容蚊虫和萤光在恶劣环境中依然顽强地生存着,就像有志之士在困难面前也要努力奋斗一样。这里的“蚊”、“萤”都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而诗人则用它们来比喻自己的心境和志向。

诗的最后两句“等闲何用生分别,多付微凉一枕中”,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等闲”是指轻易、不在意的样子。这句诗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地看待生死离别,要有奋斗的精神。诗人认为,既然人生短暂,就应该珍惜时光,努力奋斗,不要让生命的光辉在离别中消失殆尽。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江边夜雨的景象,并通过对蚊虫、萤光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同时,诗人也鼓励人们要有奋斗的精神,珍惜生命,不轻易地看待生死离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