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门新涨碧鳞鳞,步屧相过近有邻。
江上萍踪三月社,意中云树十年人。
倾来竹叶休辞醉,飞到杨花不惜春。
曾是东风同下第,每逢高会易伤神。

诗句如下:

与子畏上臣饮杨令诒孝廉宅

映门新涨碧鳞鳞,步屧相过近有邻。

江上萍踪三月社,意中云树十年人。

倾来竹叶休辞醉,飞到杨花不惜春。

曾是东风同下第,每逢高会易伤神。

接下来为您提供这首诗的译文以及赏析:

  1. 逐句翻译
  • 映门新涨碧鳞鳞,步屧相过近有邻。
  • 大门旁边水面波光粼粼,步行之间仿佛能听到邻居家的声音。
  • 江上萍踪三月社,意中云树十年人。
  • 江上的浮萍仿佛带着三月的社日记忆,心中的思绪如同十年未见的友人重逢。
  • 倾来竹叶休辞醉,飞到杨花不惜春。
  • 斟满酒杯不必推辞,飘散的柳絮不惧春风。
  • 曾是东风同下第,每逢高会易伤神。
  • 昔日一同落榜,如今各奔前程,每逢盛大宴会便感伤不已。
  1. 内容解析
  • 首联“映门新涨碧鳞鳞,步屧相过近有邻”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新涨的水塘映射着碧绿的波纹,诗人漫步其间,似乎听到了近邻的问候声。这不仅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和谐,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 颔联“江上萍踪三月社,意中云树十年人”则转入对往昔的回忆:江面上的浮萍仿佛带着三月社日的记忆,心中则充满了与友人重逢的喜悦。这句诗通过自然景物和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 颈联“倾来竹叶休辞醉,飞到杨花不惜春”进一步描绘了宴会的氛围和诗人的豪放:斟满酒杯不必推辞,飘散的柳絮不惧春风。这两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饮酒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 尾联“曾是东风同下第,每逢高会易伤神”则是对过往经历的反思:昔日一同落榜,如今各奔前程,每逢盛大宴会便感伤不已。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挫折的感慨以及对当前境况的无奈。
  1. 诗人简介
  • 查慎行(1650—1727),字悔余,浙江海宁人。初名嗣琏,后改名慎行,字他山、查田,晚筑初白庵而居,因号初白。查慎行少受学黄宗羲,精《易》工诗,名闻禁中。康熙三十二年(1693)举乡试,四十一年(1702)应召入直南书房,不久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四十八年(1709)奉旨赴武英殿书局编纂《佩文韵府》,书成,因病乞归,终老林下。
  1. 作品背景
  • 《与子畏上臣饮杨令诒孝廉宅》创作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当时查慎行应召入直南书房,不久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在这段时期,查慎行的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有机会参与国家大事,同时也感受到了官场的压力和挑战。因此,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一种心境抒发和自我反思。
  1. 主题思想
  • 诗歌以“与子畏上臣饮杨令诒孝廉宅”为题,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回忆和人生境遇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的描述,诗人展示了自己内心的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此外,诗歌还揭示了诗人在官场生活中的孤独、挫折和无奈,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珍惜。
  1. 艺术特色
  • 查慎行的诗作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赋予其深刻的意义。此外,查慎行还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与子畏上臣饮杨令诒孝廉宅》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查慎行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还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在官场生活中的内心挣扎和成长。这首诗不仅是查慎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