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遣先生成谪宦,谁将理学辟荒榛。
后来事业皆由此,异俗诗书遂有人。
复壁只今留绝徼,劫灰终古怨亡秦。
讲堂亦与兵戈厄,马踏空阶万瓦尘。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王守仁)的敬仰之情。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不遣先生成谪宦,谁将理学辟荒榛。
    释义:没有派遣先生成为谪贬之官,是谁用理学去铲除荒废的榛莽。
    赏析:此句表达了作者对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长时,他仍能坚持学问研究,不为环境所屈的精神。”谪宦”指的是因罪被贬的官员,”辟荒榛”则是指开垦荒地。这里比喻王阳明在逆境中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学术信念。

  2. 后来事业皆由此,异俗诗书遂有人。
    释义:后来的事业都从这里开始,不同地区的人们也因此得到了诗歌和书籍的教育。
    赏析:这句诗强调了王阳明思想的影响力,不仅在当时,即使在后世,其学说也对不同地域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事业”指代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及其实践。

  3. 复壁只今留绝徼,劫灰终古怨亡秦。
    释义:现在的复壁仍然留有秦始皇的遗迹,但那些曾经的废墟已经化为尘土,永远无法挽回。
    赏析:这里通过对比来表达历史兴衰、人事易逝的主题。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六国的皇帝,他的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复壁”可能指的是古代建筑遗址。”劫灰”比喻过去的一切已成尘埃,无法复得。

  4. 讲堂亦与兵戈厄,马踏空阶万瓦尘。
    释义:讲堂也遭受战乱的困扰,马踏过空荡荡的阶梯,留下了万块瓦砾灰尘。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战争的破坏力,学堂作为教育之地,也未能幸免于难。诗人用”马踏”和”空阶万瓦尘”描绘出战争后的荒凉景象,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教育的脆弱。

这首诗通过对王阳明生平事迹的赞颂,展示了其在哲学思想上的成就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