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冬年已久,毛秃仅皮存。
等是犬羊鞟,永辞狐貉温。
留之竟安用,弃尔似无恩。
改作吾何望,茅檐去负暄。
【注释】
御冬年已久,毛秃仅皮存:御冬——御寒,抵御寒冬。已——已经。年——年头或年月。久——时间长。毛秃——毛发脱落。仅——仅仅。皮——指兽皮。存——存在。等是犬羊鞟,永辞狐貉温:等是——同“但”,只,仅是。犬羊——指家畜,这里泛指家养动物。鞟(wěi委):兽皮缝合处。永辞——永远告别,永不再见。狐貉温——指狐貉的皮毛温暖、舒适。温——暖和。留之竟安用,弃尔似无恩:留之—留着它有什么用?竟——终究。安用——哪里需要?弃尔——抛弃你,丢弃你。似无恩——好象是没有恩情。改作吾何望,茅檐去负暄:改作——改换,变易。吾何望——我还有什么希望?茅檐去负暄——茅屋上晒太阳。去——去掉。负暄——晒太阳。赏析:
这是一首弃物诗。作者在《全唐诗》中注明:“时为进士。”据《唐才子传》载,作者曾因落第而赋此篇。诗中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爱惜人才、重用能人的不满情绪;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即不重视人才。
诗以“弃裘”为题,从字面上看,是说把一件御冬之裘丢掉了。然而仔细玩味,就会发现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弃裘。原来,这件皮裘的主人并不是人,而是一匹狗。诗中写到“犬羊鞟”,“犬羊”在这里是家养的动物,而不是野兽。因此,这裘皮的主人,只能是家养的动物。这就说明裘皮不是人为地扔掉的,而是由于主人被贬而失去了它的主人。由此看来,“裘”字在这里并不单纯指裘衣本身,而是有更深层的意义。所以,作者开头两句就点破了这一点:“御冬年已久,毛秃仅皮存。”
第二句进一步揭示了裘衣的主人身份的实质,指出这只裘皮虽然经过漫长的岁月,但它的毛已经脱落光了,现在所剩下的只是一张皮而已。这样看来,这个“裘”字就不是一般的裘皮了,而是一件珍贵的皮衣。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这位裘衣主人命运的同情。
接下来三、四两句又由“裘”字生发开去,写到了另一个与裘有关的事物,即“狐貉”。在古代,裘皮是人们喜爱的物品,因为其质地轻暖,可以御寒,而且还有装饰作用。所以,“裘”字在这里又引申为“裘皮”。
第三句中的“永辞”,是表示永远地告别的意思;而“犹无恩”,则表示没有什么恩情可言。这两句话连起来看,就写出了裘皮主人被贬后失去皮裘的命运。裘皮主人本是一个受到人们尊敬和喜爱的地方官员,但由于他的贪赃枉法而被贬谪到边远地区,从此他再也不能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只能忍受寒冷和贫困的折磨了。
第四句中的“改作”,是指改变原来的制度或政策;“吾何望”,则是说有什么可指望的!这两个词都是反问的形式,表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最后两句,诗人又想到了自己的处境,想到那些不能像自己一样得到提拔的人。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遗弃,却没有办法来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在寒冷的天气里独自晒太阳。这种心情是多么的凄凉和痛苦啊!
这首诗通过“弃裘”一事,抒发了作者对统治者不爱惜人才、重用能人的不满情绪;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即不重视人才。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语言简练而又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