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峰齐露顶,云气欲何之。
偶遇参差石,还萦缥缈姿。
三山遥望处,二华未开时。
仿佛应难画,形容况入诗。
【赏析】
《赋得云抱两三峰应皇太子令》,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冬,李白从长安东返江陵,在途中经过巫山时,曾写下《下途归石城过特进元君碑》一诗。本篇是其同题之作。
首联两句写巫山十二峰之高耸入云。
颔联写云气缭绕山峰,参差变幻。
颈联以“三山”代指巫山的十二峰,写远望巫山的奇特景象,也暗寓对朝廷不任用人才的不满。
尾联写诗人想象中的神奇景象。
万峰齐露顶,云气欲何之。
偶遇参差石,还萦缥缈姿。
三山遥望处,二华未开时。
仿佛应难画,形容况入诗。
【赏析】
《赋得云抱两三峰应皇太子令》,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冬,李白从长安东返江陵,在途中经过巫山时,曾写下《下途归石城过特进元君碑》一诗。本篇是其同题之作。
首联两句写巫山十二峰之高耸入云。
颔联写云气缭绕山峰,参差变幻。
颈联以“三山”代指巫山的十二峰,写远望巫山的奇特景象,也暗寓对朝廷不任用人才的不满。
尾联写诗人想象中的神奇景象。
【注释】 沔阳道中喜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为江陵县令时。沔阳,即今属湖北荆州地区一带的汉水北岸地带,古称沔州、汉阳郡。这首诗就是作者在沔阳县(今湖北省仙桃市)作官时的喜雨之作。 一枕凉侵被:诗人在梦中醒来,感到枕头上凉气袭人。一枕,枕头;凉侵被,指枕头冷。 朝来得晏眠:早晨睡得迟了,所以醒来得晚。晏,晚。 江清收潦后:雨水把江水冲得十分清澈。 风劲挂帆前:大风刮起,船帆迎着风张开。 宿雨才如露
【注释】 设险凭全楚:设险,设置险阻;凭,倚仗、凭借;楚,指湖北的古国名。 江防:长江的防线。 郭:指外城或城墙。 独客:独自的客人。 天阔星如坠:形容天高云低,星星像要掉落下来一样。 惨澹:凄凉黯淡的样子。 【赏析】 蕲州道中 这是一首七律。此诗作于唐僖宗乾符二年(875),时为安史叛乱后第二年,是诗人避乱在蕲州(今属湖北)道中的即景抒怀之作。 第一句“设险凭全楚”,是说作者以自己的智慧和胆略
以下是对这首诗《荆州杂诗六首·其六》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 南郡风流地,雄藩毂久推。 梨花前队拥,红粉后车来。 马酒分獐饫,狐裘逐兔回。 明明军令在,蜀道几时开。 注释: 1. 南郡:指的是现在的湖北省荆州市地区,古代称为南郡。 2. 雄藩:指的是强大的藩镇,即地方上的豪强势力。 3. 毂(gǔ):古时车轮中心的转轴部分,这里比喻地方势力的中心。 4. 前队拥:指前面的军队或官员拥簇着。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语言、技巧、思想情感及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根据选项确定答题的方向是内容、语言、技巧还是思想情感。 此诗的首句“三户亡秦谶”中的“三户”指的是项羽的部下英布、蒲将军和黥布三家。“亡”字在这里有“灭亡、消灭”之意,而“亡秦谶”是指预言秦朝灭亡的谶语。次句中“孤军覆楚师”的“孤军”指刘邦所率的起义军
诗句释义与赏析: 注释: 1. 中山存后裔:意指在乱世中,仍有人能保持对中山国(或某一家族、势力)的忠诚和记忆。 2. 失路亦依刘:意指即便身处困境或失去方向,也仍旧选择依赖或支持刘姓(可能指刘备或类似身份的人物)。 3. 大局分三国:意指当时的局势被分成了三股势力,各自为政。 4. 深心借一州:意指尽管整体形势复杂,但仍有个人(或某个团体)希望从中找到立足之地,即“一州”。 5.
荆州杂诗六首 其一 【注释】: 要害西南最:要害之地,在西南。要害,指战略要地。 乾坤百战馀:乾坤,天地之间。百战馀,指经历了无数战斗。 孤城还矢石,陈迹遂丘墟:孤城,指被围困的城池。 陈迹,指曾经存在的痕迹和遗迹。 丘墟,山丘废墟。 白日吹笳外,枯风落木初:白日,指白昼。 笳,即胡笳,古代管乐器。白日,指白天。 枯风,指秋天的风。 落木,指落叶。 暂来戎马地,惭愧得安居:戎马,指战争。 安居
【注释】 游燕不果乃作楚行:燕国不能成行,于是写下楚行。 北道:指北方的道路。南辕北辙:本应往南走而却往北走的比喻。 一门初约变:当初与某人约定好了,结果变化了。 岐路独行多:岔路上独自行走的多。 弹筝客:弹奏筝曲的歌者。击楫歌:敲着船桨而唱起歌曲。 田舍好:田园生活的愉快。 也知:明白。 壮志恐蹉跎:有远大的抱负却担心自己被耽误。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仕途不得志时所作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鉴赏。赏析诗句的内容和作用,赏析诗句的语言特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赏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五点是常规的考点。解答此题时,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逐句释义”,然后依据对诗歌的理解,从炼字、手法、情感等角度具体分析。 (1) “一枝开异域,独秀殿群芳”:一枝花独自在异国他乡开放,独自盛开于群芳之中,突出了梅花的傲骨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2)
【注释】 1.季叔:作者的堂弟名季,排行第四。 2.荆州:今湖北江陵。 3.会合期难定:指与堂弟相见的日期难确定。 4.苍茫:迷惘。 5.烽烟:这里指战事。 6.地满:到处都是。 7.书疏:书信。 8.薄宦:微官。 9.驱策:驱使、驱使车马。 10.去留:离开和留下,指离别。 11.荆南:即荆门、荆山南边,这里借指荆州。 12.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 【赏析】 这是一首写久别重逢之情的诗
【注释】 梁元:指梁武帝萧衍。梁武帝时,荆州为重镇。称兵:起兵叛乱或割据一方。方士:方术之士。这里指迷信方术的人。干戈:兵器。弟兄:同辈人。戎衣:军服,借指军队。讲殿:讲武之殿。诗句:诗歌。巡城:巡历城中。世乱:乱世。文:诗。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人的诗。全诗以“祸福”开篇,指出梁武帝萧衍虽然在荆州重镇称兵叛乱,但在朝廷之上,却仍能安享太平,享受着方士、方术之士带来的“祸福”。而诗人自己
乌喇带秋分日作前夕大雷雨昨日微雪故诗中纪之 朔野秋光少,俄惊草木衰。 大都残暑退,便是蚤寒来。 天霁今朝雪,山收昨夜雷。 匆匆裘换葛,节序暗相催。 注释:乌喇带:地名,位于今中国青海省。秋分日作: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这天。前夕:前一天晚上。雷雨:即雷电交加的暴风雨。微雪:小雨。故:所以。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1349年的秋天在乌喇带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秋分时节,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的景象
【注释】 1)公:指房玄龄,虞山公:指虞世南。 2)余方扈从:余:我;扈:随从、侍奉;从:跟从皇帝。 3)三年归失约:三年:指贞观五年(631年);归:回家;失约:未按约定时间回来;约:约定、规定。 4)一别见无期:一别:指六年前与虞山公的别离;见:见面;无期:没有日期。 5)昨寄书犹达:昨:昨天;犹:还;达:到达;犹:还。 6)初传病尚疑:初:开始时;传:传播;病:疾病;尚:还;疑:怀疑。
【注释】: 洓水携书局:洓水,地名,在今江苏宜兴。携书局,指携带书籍去参加考试。蓬山,蓬莱山的别称。入选楼,指参加科举考试的地方。奉亲恩:指父母之恩。给俸礼:指皇帝赐给官员的薪俸和礼品。风格诗篇著:指作品的风格和诗篇的流传。仪容画像留:指肖像画和画像保存下来。到头天莫问:到死也不要追问。公自有千秋:公自有不朽的业绩。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得知虞山父丧的消息后所作。虞山是作者的父亲,字元善
乌城立秋和同年佟渊若韵万壑含朝雨,千岩敛夏云。 炎凉虽迥判,昼夜渐平分。 爽自披襟得,声先隔树闻。 候虫吟较晚,高唱独输君。 注释与赏析: - 万壑含朝雨:形容山谷间早晨的雾气中还夹杂着雨水。 - 千岩敛夏云:形容山脉上的云雾在夏天逐渐消散。 - 炎凉虽迥判:虽然天气炎热或寒冷,但它们之间的界限已经分明。 - 昼夜渐平分: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开始变得平衡和相似。 - 爽自披襟得
诗句翻译:“鞍子岭直庐庭西新设松棚,十丈移岩壑,三间荫苑墙。” 诗句赏析:“有时松子落,随意乳毛香。” 1. 鞍子岭直庐庭西新设松棚 - 背景描写:鞍子岭直庐位于浙江海宁的一个美丽地点。查慎行在此地新设的松棚,是为了增添景观之美而建。此句描绘了松棚的具体位置和其作为自然美景的一部分,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2. “十丈移岩壑” - 形象化手法:这里使用“十丈”来描述移动岩石的距离
【注释】 南红门:地名,今属陕西省扶风县。 万乘:指皇帝的马车,以千辆为“万乘”。 三农:指农业,这里特指农民。 自天能润物:上天滋润万物。 到地喜清尘:滋润大地后,尘土变得清新。 处处沟渠急:到处都是水沟水流湍急。 行行榆柳新:路上的柳树、榆树都是新的。 冲泥归更好:冒着泥泞回家的感觉更好,因为泥土的芳香沁人心脾。 马意亦踆踆:马儿的心情也非常高兴。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