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去京华日,余方扈从时。
三年归失约,一别见无期。
昨寄书犹达,初传病尚疑。
何当闻讣后,惊发早秋悲。

【注释】

1)公:指房玄龄,虞山公:指虞世南。

2)余方扈从:余:我;扈:随从、侍奉;从:跟从皇帝。

3)三年归失约:三年:指贞观五年(631年);归:回家;失约:未按约定时间回来;约:约定、规定。

4)一别见无期:一别:指六年前与虞山公的别离;见:见面;无期:没有日期。

5)昨寄书犹达:昨:昨天;犹:还;达:到达;犹:还。

6)初传病尚疑:初:开始时;传:传播;病:疾病;尚:还;疑:怀疑。

7)何当闻讣后,惊发早秋悲:何当:何时;闻讣:听死讯、知噩耗;后:以后;惊发:突然感到悲伤;早秋悲:早秋季节的悲伤。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诗。诗中写诗人听到房玄龄去世的消息,悲愤交加,悲痛欲绝,于是写了四首短章寄托哀思。第一首是其中的一首。此诗以叙事为主,表达了作者对房玄龄的怀念和哀悼之情。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

“公去京华日,余方扈从时。”开篇点明题目,说明房玄龄离京赴任,而自己则跟随在后。这里用“京华”二字形容京城繁华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房玄龄的离去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紧接着,作者回忆起与房玄龄分别的情景,感叹时光荏苒,转眼间已经六年过去了。这一句为下文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打下了基础。

“三年归失约,一别见无期。”继续叙述往事,表达了作者对于与房玄龄分离的遗憾和无奈。这里的“失约”是指三年前离开长安时与房玄龄的约定未能如期履行,而“无期”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重逢的期望。这种期盼虽然强烈,但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悲哀。

“昨寄书犹达,初传病尚疑。”接着描写了自己的行为——写信询问房玄龄的病情。尽管已经过去很久,但房玄龄的病情仍然让作者感到担忧和不安。这句诗既展示了房玄龄对自己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

“何当闻讣后,惊发早秋悲。”最后以设问形式结束全诗,表达了作者听到房玄龄去世消息后的悲痛感受。这句话中的“惊发”一词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房玄龄去世的震惊和悲痛,也暗示了自己内心的空虚和失落感。整个诗篇情感丰富,既有对于逝去朋友的怀念,也有对于未来重逢的喜悦。同时,诗歌语言简洁明了,结构紧凑,读来令人感慨万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