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鹃亦非鹃,似出吾庐中。
切切高堂心,夜夜愁朔风。
视米储不多,归养计亦穷。
孰知安身归,未责囊橐空。
叩釜嗟断炊,聚首终奚功?
开花当天寒,有色亦不红。
矧此砂砾骄,惯欺秋原蓬。
秋原蓬飘飘,秋山棘茸茸。
秋燕得寄梁,已胜衔芦鸿。
鸿飞尔冥冥,燕语方喁喁。
【解析】
此诗写于诗人晚年,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切感慨。
首联,迟眠三章即示金上舍学纯二,诗人在《示子遹》一诗中曾提到“吾庐之北有高树”和“吾庐之南有深谷”,这两句诗便是由此而来。啼鹃也并非真正的杜鹃,它似乎从我庐中发出,鸣叫之声切切。
颔联,夜夜愁朔风,是说啼鹃鸣叫时声调凄厉,让人听了心里感到凄凉。视米储不多,归养(侍奉年老的父母)计亦穷,是写自己家境贫寒,难以维持生计,归家侍奉老人也成了一种奢望。
颈联,孰知安身归,未责囊橐空,是说谁能知道归家之后能有一个安稳的生活?而那些富贵人家的子弟则不会如此考虑,他们的囊橐都装得鼓鼓的。
尾联,开花当天寒,有色亦不红,砂砾骄,惯欺秋原蓬,秋原蓬飘飘,秋山棘茸茸,秋燕得寄梁,已胜衔芦鸿,鸿飞尔冥冥,燕语方喁喁。
这是说:花开的时候正是严冬严寒之时,即使有颜色也失去了艳丽;这些砂砾(指贫苦的读书人)也像那秋原上的蓬草一样飘荡无依,秋原中的蓬草随风飘荡,秋山上荆棘丛生,秋天燕子只能栖息在屋梁之上。燕子虽小却能传书报信,比那在空中飞翔的大雁还要灵巧;大雁虽然能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但它们却不能像燕子那样能听到人们的呼唤,所以人们常说:“鸿雁啊鸿雁,你的飞来总是那么遥远。”
赏析:
这是一首自抒胸臆的小诗。作者通过描写啼鹃的形象和生活处境,抒发了自己一生不得志、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起笔写啼鹃的鸣叫声:“啼鹃亦非鹃,似出吾庐中。”啼鹃鸣声哀切,似出自自己的庐中,这正与作者的身世遭遇相符合,从而为下面抒情埋下伏线。
接着写自己的处境与心情:“切切高堂心,夜夜愁朔风。”“切切”形容啼鹃的叫声凄切,表明其鸣声响彻高堂,直入人的内心深处,使人闻之而生愁恨。而这种愁恨又与“夜夜愁朔风”紧密相连。因为“朔风”是北方特有的风,象征着寒冷,也象征着清贫和孤独。
“视米储不多,归养计亦穷。”写自己因家境贫困,无法供给母亲赡养,只好告假回家侍奉双亲。然而“视米储不多”,说明家中粮食储备已经所剩无几,“归养计亦穷”则进一步说明了自己无法承担赡养双亲的责任。
“孰知安身归,未责囊橐空。”写自己回到家里后的心情。“孰知”二字反问,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愧疚之情。“未责囊橐空”则点明了自己之所以能够回家的原因——囊橐已尽。
接下来写自己对生活的无奈与悲凉之感:“叩釜嗟断炊,聚首终奚功?”写自己在家时的生活。“叩釜”,指敲锅做饭。“嗟”字表现出作者对自己不能为家人提供食物的无奈与悲凉之感。
“开花当天寒,有色亦不红。”写自己在家中的生活感受。“开花”是指自己虽然能够回家,但家中的生活依然艰苦,没有一点温暖。同时,这也暗示着自己虽然能够回家,但没有能力改善家中的生活。“有色亦不红”,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生活状况的不满和愤懑。
“矧此砂砾骄,惯欺秋原蓬。”写自己对贫苦读书人的同情与怜悯。“况此”一词引出下文,“砂砾”比喻那些贫苦的读书人,他们如同砂砾般卑微、渺小;“秋原蓬”则以秋草喻人,形象地描绘了那些贫苦读书人的悲惨境遇和无依无靠的命运。
尾联写自己对归家后生活的担忧与期待:“秋原蓬飘飘,秋山棘茸茸。”“秋原蓬飘飘”形象地描绘了秋日的原野景象,同时也隐喻了自己归家后的生活境况;“秋山棘茸茸”则以荆棘喻人,表明自己归家后将遭受贫穷与困顿的折磨。
“秋燕得寄梁,已胜衔芦鸿。”尾联用对比的手法写自己与燕子的不同处境。燕子虽然小但能传书报信,比大雁更加灵巧;大雁虽然能飞到很远的地方,但它们的鸣叫却听不见。这样写既突出了自己的才能和地位,又暗含着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全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归家后的生活困境以及他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同时,这首诗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它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