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遏斯民愁,七年罔或纾。
邻鄙各戒危,忍馁无逃墟。
坐视邱墓乡,子孙成夔魖。
怀刃入万榛,荒乱信何锄?
天心悔残虐,力欲存其馀。
驱置衽席安,似难少踌躇。
太和宣无形,积戾雄荡除。
疮痂虽脱身,元气削已虚。
嗟我久赁舂,颇复思室庐。
在唇既完好,有齿当保储。
海风迢递来,眷我墙根樗。
庶几东门林,得止歌鶢鶋。

夷人退还定海后纪诗四章寄呈王明府师丕显兼寄咸龄鹿泽长两观察舒司马恭受朱明府绪曾孙鹾尹廷璐 其一

抑遏斯民愁,七年罔或纾。

邻鄙各戒危,忍馁无逃墟。

坐视邱墓乡,子孙成夔魖。

怀刃入万榛,荒乱信何锄?

天心悔残虐,力欲存其馀。

驱置衽席安,似难少踌躇。

太和宣无形,积戾雄荡除。

疮痂虽脱身,元气削已虚。

嗟我久赁舂,颇复思室庐。

在唇既完好,有齿当保储。

海风迢递来,眷我墙根樗。

庶几东门林,得止歌鶢鶋。

译文:

抑制压抑这些民众的忧愁,已经七年没有缓解。

邻近的边境各个警戒危险,忍受饥饿没有逃亡的土地。

坐着看着祖坟乡亲,子孙们变成了野兽。

怀着刀剑进入万草之中,混乱之灾真是难以铲除。

上天悔恨过去的残酷统治,现在想要保存剩下的百姓。

将他们安置在床席上安顿,似乎有些迟疑不敢轻举妄动。

太和之气传播于无形,累积的怨恨得以彻底清除。

虽然伤口已经愈合,但元气已被削减已经虚弱。

叹息我长期租赁房屋,现在更加思念自己的居所。

嘴唇已经恢复完好,牙齿也应当得到保护。

海风远远地送来消息,让我想起墙根旁的枯树。

希望能够到达东门树林边,能够停止歌唱乌鸦。

赏析:

《夷人退还定海后纪》是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于谦(1398-1457),字九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名臣、文学家。永乐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尚书等职。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被瓦刺军俘虏,次年被俘回北京任兵部左侍郎。五年(1449年)八月英宗被害,他监守通州,拥立朱祁钰为帝,史称“土木之变”。七年(1442年)八月,瓦剌首领也先大举进攻中原,朝廷大臣纷纷请求迁都南京。于谦认为京师是根本,不可放弃,遂派石亨率军迎战。也先至德胜门外,见城坚固便撤军。第二年二月英宗复位,三月也先再次大举攻明,京城震动,群臣惊慌失措,只有于谦镇定自若,组织军民防守,并亲自登城督战。四月十二日也先率大军至景山脚下,英宗出走至万岁山被擒杀,于谦与南宫侯陈怀等护驾南奔。五月十三日,瓦刺军攻破德胜门,于谦被俘不屈被杀。他的诗文多反映民间疾苦及个人忧愤之情,风格质朴浑朴,意境高远。此作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