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蒿一尺堆土城,石壁倒铲千丈平。
壁上楼阁高建瓴,海日黯黯飘红旌。
大鬼跳跃小鬼鸣,呼笳品角敲鼙钲,壁下更无行人行。
行人绕道东冈走,回指悬灯夜如斗。
飞鸢一唳流矢红,误中行人等刍狗。
【译文】
野蒿一尺堆满泥土墙,石壁倒铲千丈平。
壁上楼阁高耸如同屏障,海日黯淡飘动红色的旌旗。
大鬼跳跃小鬼鸣,呼号笳角敲打鼙钲,壁下更无行人行。
行人绕道东冈走,回指悬灯夜如斗。
飞鸢一唳流矢红,误中行人等刍狗。
【注释】
- 书所见:诗人在诗前自注说:“余客嘉陵(今重庆市)作此诗。”可见这是诗人在夔州时所作。
- 章:篇章的意思。“三章”即三首。
- 野蒿:杂草。
- 土城:用土堆积的城墙或土山。
- 石壁:山崖。
- 建瓴:犹言“如泉”,形容水流之势盛大而高下不平。
- 大鬼、小鬼:神话中的鬼怪。
- 品角:乐器名。
- 鼙(pí):战鼓。
- 东冈:东面山岗。
- 回指:指回望。
- 悬灯:悬挂的灯笼。
- 流矢:流箭,指被射中的箭矢。此处比喻被流矢击中的人。
- 刍(chú)狗:祭牲用的草束。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流寓夔州时所作。当时,杜甫困居在荒凉偏僻、风雨飘摇的夔州,生活非常艰苦,他饱尝了流离失所、穷愁潦倒之苦,因此诗中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深沉的感慨。全诗通过写景,表达了诗人在艰难困境中的孤寂凄苦和对光明的向往,同时也抒发了他忧国爱民、忧乐天下的情怀。
首联“野蒿一尺堆土城,石壁倒铲千丈平”。开篇点题,写诗人在荒凉僻远的夔州,看到一片野蒿丛生,土筑成的城墙只有一寸来高,但那石壁却有千丈之高,令人惊叹。这一句描绘了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也暗含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担忧。
颔联“壁上楼阁高建瓴,海日黯黯飘红旌”。诗人的视线从眼前的荒郊野地转移到了远方的高山之上,只见那高耸入云的楼阁仿佛是一面巨大的屏障,将天空遮挡得暗淡无光,而那红彤彤的旌旗在海风的吹拂下缓缓飘动着。这句诗通过对楼阁和旌旗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
颈联“大鬼跳跃小鬼鸣,呼笳品角敲鼙钲”。诗人的目光再次转移,他看到了一群群鬼怪在山林间跳跃嬉戏,还有那悠扬的笳声、品角声、鼙钲声响彻山谷。这里的“大鬼”、“小鬼”指的是那些因战乱而流离失所、颠沛流离的人们,而他们的命运却是如此悲惨。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注。
尾联“壁下更无行人行,行人绕道东冈走,回指悬灯夜如斗”。诗人的视线再次回到那片荒凉之地,只见除了那些鬼怪外,连一个行人都没有了。而那些行人只能绕道而行,他们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孤独。诗人用“悬灯”这个意象来形容夜晚的黑暗,暗喻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生活的艰辛困苦。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同时融入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