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翁携筇指路草,马蹄迹多人迹少。
过江禾色凉芃芃,不与愁颜润枯槁。
上江炊气如白云,下江碧山犹雨痕。
瘦鹭荒矶贴渔艇,乱鸦古木当柴门。
我行芒屩一双滑,负囊逶迤来前村。
村桥侧入千篁昏,芙蓉未醒秋霜魂。
芙蓉花阴破楼独,三两儿童晓方读。
似于十万哀猿中,来听纤鸾戛寒玉。
海东千里烟尘黄,此地深沉太古绿。
我行且行安所之,西风过笠疏发吹。
人间随在有通径,奈何四顾皆穷歧。
明朝食息不可知,托身益孤情益悲。
河流衮衮断蘋叶,远笳恻恻高城晖。
全家寄旅少储粟,独客出门犹薄衣。
蹇驴莫贳足已疲,荒亭坐息良自宜。
荒亭柳枝青霏霏,向我袖角来飘垂。
眼中一一流离客,都道空城无雀飞。
诗句原文与译文:
野翁携筇指路草,马蹄迹多人迹少。过江禾色凉芃芃,不与愁颜润枯槁。
注释:
- 野翁:对老翁的尊称。
- 筇:一种竹制的拐杖。
- 指路草:泛指道路两旁的植被。
- 马蹄迹多人迹少:形容道路上行人较少,只有马的蹄印。
- 过江禾色凉芃芃:描述过江后所见的田野景色,禾苗翠绿且凉爽。
- 不与愁颜润枯槁:暗示即使环境艰苦,也不至于使人憔悴不堪。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荒凉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首句“野翁携筇指路草”设定了一种古朴的氛围,而“马蹄迹多人迹少”则巧妙地对比出旅途中的孤独感。诗中多次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变化,从田野的翠绿到江边的萧瑟,再到炊烟和山色的描绘,无不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尤其是“不与愁颜润枯槁”,这句话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赞赏,也反映了他面对困难时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精神风貌。整体上,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和深厚感情。
翻译:
野翁手执筇杖指引着小路旁的草木,马蹄踏过的路径却只有寥寥数人行走的痕迹。越过江面,田间的稻谷呈现出凉爽的绿意,它并不因诗人心中的忧愁而凋敝或枯萎。
注释:
- 野翁:对老翁的尊称。
- 筇:一种竹制的拐杖。
- 指路草:泛指道路两旁的植被。
- 马蹄踪:马的蹄印。
- 过江:越过江面。
- 禾色:稻田的颜色。
- 秋霜:秋日的霜气。
- 芙蓉花阴:指荷花盛开时的阴凉之处。
- 芙蓉未醒:荷花还未完全开放,露水还未能消散。
- 秋霜魂:指秋天的冷意和凄凉的气氛。
- 芙蓉花阴破楼独:荷花在楼台旁边盛开。
- 儿童:儿童读书的情景。
- 纤鸾:纤细的鸾鸟。
- 寒玉:指寒冷的玉石。
- 海东:即海东青,一种猛禽,常用来比喻英勇或力量的象征。
- 烟尘黄:战争带来的尘土和烟雾。
- 深沉太古绿:深邃的绿色,可能指山林的绿色或者历史沉淀的绿色。
- 我行且行安所之:我在路上行走,不知道最终目的地在哪里。
- 西风:指秋风。
- 笠疏发吹:稀疏头发被风吹拂。
- 人间随在有通径:意思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通往那里的路径。
- 四顾皆穷歧:四周望去,都是分岔的道路。
- 十万哀猿中:形容数量庞大,难以计数。
- 来听纤鸾戛寒玉:纤鸾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用来形容听到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在倾听来自遥远地方的音律。
- 海东千里烟尘黄:描述了大海以东地区遭受长期战乱和烟尘遮蔽的景象。
- 此地深沉太古绿:此处的景致古老而深邃,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
- 托身益孤悲:形容自己的处境越发孤单和悲戚。
- 河流衮衮断蘋叶:河水流动不息,切割着蘋叶。
- 远笳恻恻高城晖:远处传来的号角声,让人感到悲伤。
- 全家寄旅少储粟:全家都在旅行中,只留下少量粮食作为储备。
- 独客出门犹薄衣:独自出门在外的人衣服单薄,生活条件艰难。
- 蹇驴莫贳足已疲:没有钱购买驴子,只能骑着已经疲惫的驴继续前行。
- 荒亭柳枝青霏霏:荒废的亭子里,柳树的枝条繁茂而生机勃勃。
- 眼中一一流离客:眼中流露出离别的痛苦和不舍。
- 都道空城无雀飞:人们都说这座空城没有鸟飞过。
这首诗是姚燮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所作,描绘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从自然景观到人文环境,诗人通过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姚燮作为一个诗人对于自然美和人类情感之间深刻联系的理解,以及他在艺术创作中的精湛技巧和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