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忍恣屠虐,单于自鲸吞。
未闻呼韩邪,背我天子恩。
赪沙七千里,守险资窳浑。
岂徒塞白龙,用以慑乌孙。
六经治天下,道在先几存。
诎强而得和,犹慎心讨论。
轻谋投之隙,卫霍亦丧元。
冲突荡姐场,当思抵吾藩。
赭汗大宛马,翠羽珠厓鹍。
奇货虽足居,咄嗟吾难言。
【注释】
凶忍:凶狠暴戾。恣:任意,任性。单于:古代对匈奴首领的称号。鲸吞:吞食,这里指掠夺。
未闻:不曾听说。呼韩邪:即呼韩邪单于,西汉时曾入朝称藩。背我天子恩:不念旧日汉朝皇帝的恩情。
赪(chēng)沙:今青海湖一带的沙漠。七千里:约当今甘肃、青海、新疆一带。
守险:据险而守。资窳浑: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国与大宛有仇,大宛王遣使向汉朝求救,汉宣帝派卫、霍将军出击大宛,并派陈汤率兵出屯五原郡。这里说“守险”和“资窳浑”,可能是在说卫、霍二将军出征时,乌孙也乘机出兵。但《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并未见乌孙兵与卫、霍二将作战的记载,故此处疑有误。
岂徒:岂仅?塞白龙:以白龙塞为障。白龙塞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开凿的一条河渠,从令居(今山西临猗县东北)引汾水至楼烦(今河北涞水县北),然后向东流至白登泽(今河北高阳县东)。用:以,因。慑乌孙:威吓乌孙。慑,威逼。
六经:孔子所编的六类经典,包括《易》、《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先几:事先,事前。存:保存,引申为治理。
诎强:屈曲,弯曲。得和:言得和解或讲和。
卫霍:卫青、霍去病,都是西汉名将。
冲突荡姐场:指卫青率军击匈奴之战中的“荡寇之战”。姐姐场,古地不详。
抵吾藩:指抵乌孙之境。藩,边陲。
赭(zhě)汗:深红色汗液。大宛马:即汗血宝马,产自大宛国,色红如赭,故名。翠羽:青色羽毛。珠厓:《后汉书·西域传》作“朱崖”,朱崖即朱提,汉代西南夷之一部。
奇货:稀有货物,比喻珍贵之物。咄嗟(duō jiē):迅速,顷刻。
【赏析】
读《读汉书五章 其五》,这是一首咏汉将出击匈奴的诗。诗中歌颂的是卫青等汉将的赫赫战功,赞扬他们的勇敢善战,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于和平的渴望。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豪迈之情。
第一段:“凶忍恣屠虐,单于自鲸吞。”这两句描绘了匈奴的残暴行为。他们肆意屠杀百姓,如同一头鲸鱼吞噬猎物一样。这里的“鲸吞”一词形象地描述了匈奴的侵略性,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第二段:“未闻呼韩邪,背我天子恩。”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们从未听说过呼韩邪这样的人物,他竟然背弃了我们的皇恩。这里的“呼韩邪”是指西汉时期的一位匈奴单于,他曾入朝称藩,后来却背叛了汉朝。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呼韩邪的不满和愤怒。
第三段:“赪沙七千里,守险资窳浑。”这里的“赪沙”指的是今天的青海湖一带,而“七千里”则大约相当于今天甘肃、青海、新疆一带。这两句诗描绘了乌孙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势特点。乌孙国地处高原,地势险要,因此成为了匈奴的重要防线。这里的“资窳浑”可能是指乌孙国利用地势优势来抵御匈奴的策略。
第四段:“岂徒塞白龙,用以慑乌孙。”这里的“塞白龙”可能是指用白龙塞来抵御匈奴的策略。这里的“慑乌孙”则是指用武力威胁乌孙国使其屈服。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匈奴的强硬态度。他认为,仅仅依靠白龙塞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还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威慑匈奴。
第五段:“六经治天下,道在先几存。”这里的“六经”指的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而“道在先几存”则是指治理国家的道理在于预先做好准备并抓住时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治国理政的看法。他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并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第六段:“诎强而得和,犹慎心讨论。”这里的“诎强”可能是指屈服或者妥协的意思,而“得和”则是指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和解的态度。他认为,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也必须保持谨慎之心并通过讨论来寻求和平解决方案。
第七段:“轻谋投之隙,卫霍亦丧元。”这里的“轻谋”可能是指轻率地策划或者决策的意思,而“丧元”则是指失去了生命或者地位。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悲惨的结局。由于轻率地策划导致失败最终丧命的悲剧结局。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失败的深刻反思。他认为,在处理问题时要慎重考虑避免盲目行动否则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甚至失去生命。
第八段:“冲突荡姐场,当思抵吾藩。”这里的“冲突”可能是指战争或者斗争的意思而“荡姐场”则是指激烈战斗的地方。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激战的情景。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决心为了抵抗敌人的入侵而奋起斗争直到收复失地的决心。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保卫国土的坚定意志。他认为只有通过英勇的斗争才能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