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不动寒籁枯,太守示我溪山图。
荒烟乱木去苍郁,直从造化争元枢。
其中微妙不可说,但觉精采澄眉须。
生龙活虎木公鼎,翠旌孔盖瑶台姝。
沈心刻目相其笔,可与领略皆皮肤。
百金市此八珍脍,凤脔麟炙无郇厨。
东邻咫尺道人墓,乃设旨醴陈生刍。
天光袅袅梅华敷,寒香在几云模䊀。
空山若或降神驭,长髯大袖旁睢盱。
五百年来几易姓,太平喜见今黄虞。
昔时祅骑恣毒掠,券台馁鬼愁戈弧。
禅龛古骨幸完保,敢望意外留区区。
谁料此画出尘劫,墨虽已槁神常腴。
若玺存汉璧归赵,夜光不掩骊龙珠。
灵应对卷雪悲涕,亦复大笑欢胡卢。
道人当日闭门画,客屦阒寂愁妻孥。
安知落墨透千载,后之学者皆其徒。
沈唐文祝瓣香奉,奚论望瓒痴且迂?
因知设祭例非创,幽明欣合同节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的《梅花庵祭画歌》。全诗分为四部分,每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含义。
第一部分(万象不动寒籁枯,太守示我溪山图):描述了一幅静谧、神秘的山水画卷,画面中万物静止不动,寒风在山谷中吹过,仿佛有声音在其中回荡。太守向我展示了这幅画,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第二部分(荒烟乱木去苍郁,直从造化争元枢):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山水画,荒芜的烟雾和混乱的树木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强烈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似乎来自自然,它在大自然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第三部分(其中微妙不可说,但觉精采澄眉须):这部分描述了画家的高超技艺,他的画作精妙绝伦,让人感到自己的眉毛都变得明亮起来。这是一种对画家技艺的赞美,也是对画作本身的赞美。
第四部分(生龙活虎木公鼎,翠旌孔盖瑶台姝):这部分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画面中的龙、虎等生物栩栩如生,仿佛要从画中跳出来一样。此外,画面中的仙女也显得非常美丽,她们身着华丽的服饰,站在瑶台上,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第五部分(沈心刻目相其笔,可与领略皆皮肤):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画家技艺的赞赏之情。他认为画家的笔触沉静而深远,能够深入到画中的精髓,让人能够领略到画中的美丽与魅力。
第六部分(百金市此八珍脍,凤脔麟炙无郇厨):这部分描绘了一幅精美的画作,它的价值连城,如同珍贵的美食一般。这里的“凤脔麟炙”是对画作极高的赞誉,表示这幅画的价值超过了任何美味佳肴。
第七部分(东邻咫尺道人墓,乃设旨醴陈生刍):这部分描述了一幅山水画的背景,它描绘了一个道士的墓地,距离很近。在这个墓地上,有人设置了酒席,摆放了新鲜的草料,准备用来祭祀这位道士。这给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感觉。
第八部分(天光袅袅梅华敷,寒香在几云模䊀):这部分描述了一幅梅花盛开的画面,梅花在天空中散发出淡淡的光芒,宛如雪花般飘洒下来。同时,梅花的香气弥漫在房间里,让人感到舒适宜人。这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第九部分(空山若或降神驭,长髯大袖旁睢盱):这部分描绘了一个神仙降临的场景,山峰之上云雾缭绕,似乎有一个神仙正在驾驭着山峰。这个神仙的形象高大而威严,他穿着长长的袖子,一边观察着周围的景色,一边沉思着什么。这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
第十部分(五百年来几易姓,太平喜见今黄虞):这部分描述了历史的沧桑变化,五百年过去了,朝代更迭,人们的命运也随之改变。然而在这动荡的时代中,人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和平的气息,现在迎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给人一种欣慰和希望的感觉。
第十一部分(昔时祅骑恣毒掠,券台馁鬼愁戈弧):这部分描述了过去的混乱局面,一群强盗肆意掠夺财物,使得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像饥饿的鬼魂一样痛苦不堪,因为他们无法保护家园和财产。这给人一种悲愤和无奈的感觉。
第十二部分(禅龛古骨幸完保,敢望意外留区区):这部分描述了古代寺庙中的一尊佛像被保存得很好,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它依然完好无损。在这里,作者表达了一种对历史文物的珍视和保护的愿望。
第十三部分(谁料此画出尘劫,墨虽已槁神常腴):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画作的感慨之情。他感叹这幅画历经劫难,但它的精神依然饱满而充实。即使颜料已经干涸,它的灵魂却依然鲜活而有力。这给人一种感慨和赞叹的感觉。
第十四部分(若玺存汉璧归赵,夜光不掩骊龙珠):这部分描述了一幅珍贵的画作得以保留下来的美好结局。如果这幅画真的像传说中的那样存在,那么它将会被珍藏在汉朝的玉璧之中,不会被世人所遗忘。同时,这幅画的光芒将不会掩盖其他宝物的光芒,而是会与其他宝物相互辉映,共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这给人一种希望和期待的感觉。
第十五部分(灵应对卷雪悲涕,亦复大笑欢胡卢):这部分描述了一幅画作引发的强烈情感反应。看到这幅画,人们会感动得流泪,同时也会感到欢笑和快乐。这种情感上的波动让人们对这幅画充满了敬畏和感激之情。这给人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感受。
第十六部分(道人当日闭门画,客屦阒寂愁妻孥):这部分描述了一位道人当年在家中创作画作的情景。当时他闭门不出,独自面对着空白的画纸,心中充满了创作的激情和灵感。而门外的客人则静静地等待着,他们的脚步声在寂静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晰。这些客人都是前来拜访这位道人的亲朋好友,他们带着妻子儿女一同前来,希望能够与这位大师一起欣赏这幅画。然而,当门关上后,一切都变得安静了下来,只剩下那位道人和他的作品相伴。这给人一种孤独和寂寞的感觉。
第十七部分(安知落墨透千载,后之学者皆其徒):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展望和期望。他相信这幅画将会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一直流传下去,成为后世学者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这些学者将会从中汲取智慧,继续传承和发展绘画艺术。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些学者中的一员,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精神和成就。
第十八部分(沈唐文祝瓣香奉,奚论望瓒痴且迂):这部分描述了两位文人对这幅画作的崇敬之情。沈唐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以虔诚的态度向这幅画作献上了花瓣作为祭品,祈求神灵保佑。而奚论则是一个痴傻的人,他虽然有些迂腐,但却对这幅画作充满了敬仰之情。这些文人的行为体现了他们对这幅画作的极高评价和敬意。
第十九部分(因知设祭例非创,幽明欣合同节符):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设祭仪式的看法。他认为这种设祭的方式并非首创,而是古代圣贤们所遵循的一种传统习俗。这种习俗的目的是为了纪念和尊重那些在世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们,同时也是对他们在阴间的地位给予认可和尊重。因此,无论他们是在生还是已故,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敬和礼遇。
这首诗通过对一幅画作的描述和对其背后故事的描绘,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同时,这首诗也通过描绘一幅画作引发的各种情感体验,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和文化的热爱和追求。